————————

話說洛陽、荊襄、揚州、益州諸地,此時還在主抓開荒屯田之事。

那一日鄧艾向司馬懿獻上“軍屯”之策之後,深受司馬懿重視,率先在京畿周圍得以實施,並得到了很明顯的效果。

就這樣春去夏來,鄧艾還一直忙碌在水田之中,不得一絲空閒。雖然他獻策有功,但不知為何,卻沒有受到封賞,還只是京兆府中的一個小小的典農功曹。

不過鄧艾心中似乎並不怎麼看中這些,他出身寒苦,能有今天的官身已經很知足了,更何況自己的志向得以施展,還有什麼所追求的呢。

如今黃河南岸軍屯糧倉幾乎趨於完成,就差黃河北岸了。

其實那一日,司馬懿帶著“軍屯論”去找魏王和世子的時候,倒是提出了想要給鄧艾加官進爵的想法,但是被否決了。

曹丕更是直言,鄧艾如今太過年輕,尚需磨鍊,如果成命太早,對於他來講並不是什麼好事,司馬懿自然是知曉這個道理的,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這一日,鄧艾依舊如往常一般在黃河岸邊奔勞軍屯之事。殊不知,遠處有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和一名青年官吏已經在盯著他看了好長時間了。那兩位老人正是魏王曹操和太傅鍾繇,而那名青年官吏自然是京兆府尹司馬懿。

太傅鍾繇看著那道忙碌的身影,連連點頭道,“這鄧士載著實是一個能臣啊,孟德且看”,說著鍾繇抬臂指向了遠處的正在建設著的軍屯營,“這‘軍屯之策’頗有章法,每五里設一個軍屯營,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還可儲糧。如此這般,一來省去了糧食搬運之苦,二來若有徵召,便可隨時排程。日後,在其餘一十二州推廣,必然是天下處處是糧倉,處處有軍糧啊。”

曹操聽完鍾繇的論述,贊同道,“元常(鍾繇,字元常)所言極為有理。只是孤所困惑的是,如此良策是否應當馬上在全國推行?”

鍾繇思索片刻,搖搖頭說道,“如今北地戰亂,今日益、雍二州的大軍更是在向邊疆連連調動,當下之際著實不適合再耗費民力了。”

曹操見狀眉頭微皺道,“那依元常所見,自當如何?”

說到這裡,鍾繇想起了他那還在益州留守的小兒子鍾會,於是肯定的說道,“當今天下一事三州,依老夫愚見,此時除京畿之地外,唯有公子曹植所在的荊州和小兒所在的益州適合推廣。”

“哦?”

“北地各州,諸如雍州、司隸、幷州、冀州、幽州受匈奴禍亂,自當叛亂平定之後方可施為。

青州、兗州、徐州,多年來國泰民安,可稍微遲緩一些。

揚州刺史陸抗,乃東吳舊臣,歸一後,更是效忠於保皇一派,此時在揚州推行此論,恐是如虎添翼。

至於曹仁大將軍所在的交州,民智未開,如今剛剛歸化朝廷,不時還有山越叛亂,如若此時再行此策恐怕會適得其反。

公子曹植所在之荊州,地理位置很是重要。北據漢沔,利盡交芷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更是水路、旱路的樞紐之所在。它日揚州若有變,自當需要荊州出兵平亂。

小兒所在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但除東面與荊州相鄰之外,其餘三面皆有諸如羌、羯、南蠻的虎視眈眈。雖說現如今州內平定並無戰事,但有匈奴禍亂的前車之鑑,我等不可不防。

故此二州軍屯推廣,宜早不宜遲啊。”

聽完鍾繇對天下諸州的分析,曹操深以為然,點頭肯定道,“既如此,孤回許都之後便即刻下方公文,命荊、益二州推行軍屯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