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戰略演變(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然,縱使如此,對大恆而言,哪怕人煙再稀少,益處,亦是堪稱天大。
僅僅是北疆外拓這一點,其益處,便是潑天之大。
河套建省,也就意味著陝西北疆,幾乎全面外移,如大同鎮,榆林鎮數個曾經的邊疆重鎮,在當下,幾乎已經快要成為歷史。
邊疆外拓,同時為意味著延續了數百年的北疆防禦體系,必將需要做出全面的改變。
前明數百年的九邊體系,大恆自然同樣全盤接受。
只不過,在大恆,為十邊體系,在當年平滅後金之後,十邊之山海,十邊之登萊,便已然失去了其戰略意義所在。
十邊化為八邊,依舊戍守著大恆的北疆之地,從立國之初,多年抗擊外敵,可謂是給大恆北疆防守,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隨著開拓河套,邊疆整體外拓,曾經的邊鎮體系,自然就隨之而變化。
曾經的陝西北疆諸鎮,整體的邊鎮體系,皆成為歷史,戍邊體系,整體外移。
河套之北疆,由於其突出的地理位置,其戰略地位,儼然直線躍遷,當下河套三鎮,儼然已成大恆邊鎮體系的領頭羊。
當然,邊疆外拓帶來的,不僅僅只是邊疆戍守體系的變化,整個北地的軍事體系,儼然也隨之而變。
陝西北疆已成內陸,那陝西方向,戍守京城的防禦體系,自然也隨之而變。
京城之地的戍守,較之從前,更是有著天與地的區別。
在前明,京城坐落北疆,薊鎮,大同,遼東這幾個方向,皆是防備重心所在。
當下,遼東早已穩定,河套又帶來的邊疆整體外拓,京城的外敵威脅,儼然就只剩下了薊鎮這一個方向。
而薊鎮,自當年薊鎮改制之後,薊鎮軍力,便一直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從靖國公坐鎮薊鎮,多有對草原征伐,到如今,定國公坐鎮薊鎮。
北疆看似還侷限於薊鎮,但實際上,漠南蒙古各部,在多年薊鎮的例行征伐之下,早已退卻。
薊鎮之外,曾經豐厚肥沃的草場,今盡是漢人活動之蹤跡,曾經草原鐵騎飛奔之地,當下,自然是薊鎮邊軍例行巡防之地。
在這般影響下,京城,已然幾乎要褪去了天子守國門的職能作用。
軍事中心雖在,但也不是重心所在,已然真真正正演變成了內陸中樞所在。
江南擇都城,顯然亦是愈發的不現實,將來北疆再拓土,這份不現實,亦是會再增添幾分。
海外再如何開拓,再如何富,也終究比不得漢土的穩定。
兩者之間,必需偏重一方。
先北後南之策,北,必須永遠優先,南北之平衡,才能維持,漢土,才能穩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