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在西北邊關的巡視,依舊在持續,整個西北邊關,在天子抵達之後,一切亦皆是從未有過之井井有條。

天子在遼省掀起的風波,若說長久之效,那自然是未知,但短時間內的震懾,自然還是存在。

西北安定運轉,天子照常巡視,而在草原之上,一場驚天的風暴,隨著林丹汗的那一夜屠戮,在這昭武十年末,已然極速蔓延開來!

大恆在總參的情報體系,儼然也被這一場一驟起之風暴,給徹底震盪。

遊騎飛奔,細作四出,欲以最快之速度,將訊息傳回大恆的同時,亦是要打聽清楚事情的詳細。

這一切,對當年的大恆而言,自然是一無所知,在這昭武十年的年末之際,天子在西北邊關巡視十數天,親眼目睹西北邊關之詳情以後。

天子之駕,便再次啟程,而此行的目的地,也是在那有著塞外江南之稱的河套!

自平定河套,將河套納入大恆統治體系後,大恆便在河套建制為省,同時取陝西黃土高原部分地域立下河套六府之地。

得益於大恆在平定河套之前的長久經營,河套建省,比之當年的遼省之形勢,顯然要好得多。

在建制初期,大恆在北疆多年經營之下,河套六府之地,人口便已高達百萬之多。

當然,這也得益於河套比鄰陝西這個災情重地。

事實上,早在朝廷決議遷徙之前,得益於北疆邊軍長期持續的對草原打擊,使得邊疆安寧,陝西民間自發遷徙塞外河套地區的百姓,就不在少數。

大恆出兵河套,正式建制為省,建立起完善的政治軍事體系之後,陝西民間,自發性的遷徙,更是規模龐大。

相比被朝廷千里迢迢遷徙至遼省,陝西的百姓,顯然還是更中意於氣候環境更符合家鄉的河套平原。

故而,早在昭武八年初,在這般規模龐大的民間自發遷徙行為之下,朝廷便停止了官方組織的對河套遷徙之策,只保留了對民間遷徙河套的扶持政策。

儘管如此,河套六府的人口增長,尤其是比鄰陝西地帶的銀川府,更是人口暴增的重心所在。

據銀川府的戶籍黃冊匯總顯示,時至昭武十年末,河套銀川府人口已然躍遷至四十八萬之多,儼然佔據了河套一省總人口近一半之多。

如此之下,河套省的人口分佈,顯然極度不均勻,由裡至外,完全就是呈階梯形式的分佈。

越靠近本土中原之地,人口越多,距離本土中原越遠,人口便是越少。

且。當前的河套省,與已經舉國之力開發多年的遼省,亦是有著極其相同一點。

大恆劃分疆域的遼省,則是完完全全囊括的前明時期的奴兒干司,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疆域之浩瀚,幾乎抵得上中原半壁江山,而當前大恆失控之地,實際上也不過是靠海傍山的那一小塊地域。

河套地區,亦是如此。

大恆河套建制,亦是按照傳統意義上的河套平原劃分,即西至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榆林衛,南為三岔川流入焉。

北有黃河,自寧夏衛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又東入山西平虜衛界。

疆域兩千裡,大河三面環之,這便是當今大恆官方擬定的河套省疆域。

可顯而易見的是,也就比鄰中原的數府之地,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統治,邊陲數府,大漠風沙,除了戍邊衛所,人煙,亦是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