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北疆(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政策失去對政策實施者的緩和,寬容,那政策,就化為了強硬且無情的規矩。
短短數天時間,米脂縣各個大小工程之地,名冊之上定下的遷徙之戶的近十萬百姓,便在官員及軍隊的強硬手段下,匯聚在了預定的遷徙匯合之地。
維穩向來皆是大恆執政重心所在,早已調遣而來的數千披甲執銳的將士佇立周邊,已然嚴陣以待。
在一側山坡已然搭設高臺,一面面大恆龍旗飄揚,上至內閣閣臣,工部尚書,及總管陝西軍事的國公周遇吉,陝西布政使,按察使,稅務使,以及遼省布政使……
下到榆林知府,府按察使,府稅務使,一直到米脂縣令以及從中樞及各地調遣而來的負責遷徙官員等等數百名官員匯聚。
一個個官員士卒在各級官員將帥的調遣下,對所定下的遷徙之百姓,進行精確到個人的編隊改組。
所謂編隊改組,即如今朝廷的裡甲改制,十戶一隊,設隊長,五十戶為裡,設里長,百戶為村,為村長,千戶為鎮,設鎮長。
以如此秩序,定下遷徙路途之嚴謹秩序,避免混亂,維持穩定,
而這個秩序,在抵達遼省之後,也必然會成為短時間內,讓遷徙之民能夠完美融洽的安穩下來的前提。
故而,才有了這般大量高官將帥抵達此地,最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這近十萬遷徙百姓的根本秩序。
此番陣仗,也算是大恆朝昭武治下獨特的場景了,即高位低事。
每每朝廷實施之事,若是隻需要府一級官員便可統籌安排的,那就必然會安排省一級的高官扛下一部分責任,以更大一級的權利,更好的統籌各方力量完成擬定之事。
這次遷徙自然也是如此,以一部尚書,內閣閣臣統籌,堂堂國公參與其中商議,更有陝西遼地兩省官員參與其中。
當然,最開始的統籌商議結束之後,自然就當迴歸本身的遷民秩序,以內閣閣老,工部尚書為統籌,垂直統轄軍政力量,完成這百萬之數的百姓遷徙。
《踏星》
部堂省府高官將帥商議,如堵胤錫這種府縣中低階官員,自然則是穿梭在彷徨不安的百姓之中,進行著編隊改組,建立著遷徙的根本秩序。
時間一點一點流逝,在強行秩序的組織下,原本的混亂,亦是慢慢迴歸秩序正軌。
最後剩下的,只有依舊不變的彷徨,對未來的擔憂驚懼。
約莫一週時間,基本的組織構架,便已組織完畢。
所謂車水馬龍,在這遷徙之地,亦是隨之成型。
數千匹騾馬,拖曳著一架架木質車架,或載老叟幼童,或滿載物資,緩緩的行駛在寬敞的灰白色水泥路之上,而在車架兩旁,則是綿延數十里徒步而行的百姓們。
有騎兵遊曳隊伍兩旁,有步軍將士跟隨而行,維持著遷徙秩序。
也有提刑按察司官員車架高豎旗幟,隨遷徙斷桉理事……
綿延數十里的遷徙隊伍,在嚴謹有序的統治秩序下,儼然就如一個規範的整體,沿著這些年工程賑災之下修繕好的水泥道路,浩浩蕩蕩的朝著遼省方向而去。
而在沿途,屯田衛所,縣城府城,皆是按照著朝廷的遷徙方桉,準備著後勤供應,同時還有大批巡查官員奔赴各處,檢查著沿途必須的後勤供給。
這場近十萬百姓的遷徙,其根本意義,儼然已經脫離了遷徙,而是成了天子檢驗統治體系的一場測試。
若工程賑災,考驗的是靜的秩序,那這場遷徙,便是考驗動的秩序。
兩項皆能完美順利完成,那,這個天下的所有問題,這個統治秩序,皆能很好的面對,且很好的解決。
如此之下,朝廷上下,這場遷徙,從一開始,便吸引住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