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情況之下,相比較個人意志代表的統帥決策,李修更傾向與群策群力,集思廣益!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縱使是庸才,幾個庸才集思廣益下來的決策,也比個人意志下的決策要好上不少。

準確的說,他是想把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的軍師幕僚,參軍參議,整合成一個獨立於五軍都督府及兵部之外的正式機構。

武淵閣,也就相當於後世的參謀制度!

由朝廷組建總參謀部,再於各部組建下一級的參謀部,直至基層。

就相當於原本個人將領需要自掏腰包請的幕僚軍師,被朝廷包攬,成為徹底的公職人員。

兵部調兵,軍械後勤,糧響撥發,軍官選授,五軍都督府統兵作戰,日常軍隊管理,軍籍黃冊整理。

而總參謀部則負責組織日常操練演練,做好戰爭預案及作戰準備,戰時則負責作戰計劃,整個作戰大局把控。

如此,總參謀部,就相當於軍隊這個暴力機器的大腦中樞,五軍都督府,就相當於負責實施執行的軀幹手腳。

而兵部,就是拴住這個殺伐的巨人的韁繩。

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已有完善且嚴整的制度,只需慢慢肅清調整即可。

唯有總參謀部,卻非一朝一夕能夠健全的。

要讓總參謀部起到軍隊大腦的作用,自然不是在武淵閣擺出架勢就能做到的,而是要藉著這次軍改,將參謀制度,貫徹到所有軍隊之中。

且,還需要一個完善且嚴謹的人才培養系統,和漫長時間的制度適應及調整。

而且,縱使這些都完成,短時間內,總參謀部,也不可能一下子打破數千年統帥決策的慣性,一躍成為軍隊的頭腦中樞。

這也絕非他一道軍令,一道旨意就能完成的。

他能做的,就是將參謀制度完善好,在軍隊中種下這顆種子,再時常呵護澆水,最終,能否成長起來,成為軍隊頭腦中樞,還得靠參謀制度本身。

就如曾經的內閣一般。

畢竟,權利………是爭取來的。

如今,他賦予武淵閣的,是參議兵事之權,準確的說,是如最開始內閣的輔助處理政事,並且提出意見的權利。

參謀軍事,然後給出解決方案。

只有用事實去證明,參謀制度,給出的意見,是堪用的,是能起大用的。

只有一次次用事實證明,才能慢慢的讓參謀制度,在軍中站穩腳跟,而不至於流於形式,流於表面。

種種思緒流轉,李修緩緩拿起書桌一側的一摞奏本,其上所書,皆為武淵閣參謀上呈的作戰預案。

也是他對武淵閣的第一個戰爭命題。

若蒙古後金聯合,叩邊大恆,大恆當如何反應?

不得不說,至少,他目前挑出來的這一批武淵閣參謀,都是有著真材實料的人才。

這些參謀,曾經皆是各部的中上層將領,對各部軍隊自然瞭如指掌。再加之武院的培訓,增強其軍事素養,以及武學工科那些專業性極強的學子之存在。

僅僅是這封戰爭預案,就已經是證明了,如今之武淵閣,儼然已是一個頗為專業,正規的軍事智囊機構。

能不能從單純的智囊,轉變成能夠影響決策的參謀機構,李修頗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