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武淵閣(第1/2頁)
章節報錯
乾清宮。
李修立於桌案之前,目光已經定格在桌上的一副草圖上許久。
草圖之上,幾行小字,亦是清晰可見。
兵部,五軍都督府,以及武淵閣。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自然是已經固定的機構。
兵部掌調兵權,掌後勤糧草軍械,掌武將升遷選授……
五軍都督府掌統兵權,負責軍隊操練,衛所軍戶管理,得到調兵之令後,統兵作戰。
兩者職能都很是清晰,且是一個相互鉗制,相輔相成的存在。
雖說在明末,兩者的權利已經完全失衡,五軍都督府,幾乎完全淪為兵部下屬部門,淪為了文臣圈養武將的“豬圈!”
但一開始,兩者是完全制衡的,若非留學生朱叫門的那番神奇操作,縱使大明重文輕武,但也絕不至於淪落到了文貴武賤的地步。
這種情況,直到李修掌京軍開始,才慢慢得到改變,直到現如今,反倒是兵部的權勢被侵佔了。
調兵權沒了,後勤權也沒了,人事權,也沒了,皆被牢牢的握在李修自己手中。
而現如今,經歷了那麼多以武勳為首的戰爭,以及已經初步完成的軍改,乃至於最重要的改朝換代,至少在北方,文貴武賤的慣性思維,已經被扭轉了不少。
大權獨攬己身,雖是好事,但顯然,對一個國家而言,這並非是長久之計。
他李修,也不在是那個只需要顧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秦公,而是統治天下的君王。
一個完善的制度,才是長久的根本。
以軍功崛起,以軍隊為倚仗,對軍隊這個暴力機器,李修自然是瞭解得無比之透徹。
也正是因為這份透徹,李修才看得更長遠,也才有了兵部,五軍都督府這兩者之外,武淵閣這第三者的出現。
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一個掌統兵權,一個掌調兵權,兩者,只要並行,那無疑就是保證了文武的制衡,保證了軍隊的穩定。
如此,制衡已有,穩定也有,李修考慮的,儼然就是軍隊的專業性,與戰鬥力的維持了。
五軍都督府統兵,雖未有調兵權,但,任何一支部隊,無疑都是處在個人意志的統領之下,一部主將,便是那一部將士的天。
只知將,而不知朝廷天子,在這個時代,是極其普遍的事情。
而且,以一人的英明與否,來決定一支軍隊的成敗,這無疑是頗有風險之事。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種事情,古往今來,可是屢見不鮮。
再嚴謹的升遷考核制度,也確保不了每個將領都是絕世名將,縱使是他一手鑄就的這支京軍,其中絕大部分,也只能說是勉強堪用。
畢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軍中,也不是什麼罕見之事,總有不少靠熬資歷,靠苦勞晉升的,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庸才,也總有爬上高位的,這種事,他也阻止不了,只能儘可能的將庸才榮養在五軍都督府。
如此,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場景,無疑是稍有不慎,便會出現。
縱使運氣好,沒有戰事,這種庸才統領之下,軍隊的戰鬥力,自然也可想而知。
而且,最重要的便是,如今的軍隊,已經恰好處在一個冷兵器向熱武器轉換的特殊階段。
隨著如火銃,火炮這些武器的正規化,慢慢的先進化,對兵將的素養,也比以往要高得多。
戰爭形態,也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