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文明輝煌的土壤!(第1/3頁)
章節報錯
破虜山。
武院。
自崇禎二年三月武院創立,距離至今,已經過去了近四年時間。
這座武院的職能許可權以及規模,與最初相此,亦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最初,武院,亦只是作為京薊, 宣府,三地軍隊兵將的進修培養之地。
而現如今,武院的職能,早已經蔓延至整個大明,也正是因為武院的存在,藉助武院的職能,佈局了天下衛所,當初天下皆反的局勢,才未曾徹底失控。
當然, 如今之武院,隨著李修對天下佈局的變化,準確的說,如今已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培訓機構。
時至如今,武院儼然已經成了一個文武並重的存在,民科開設,培養武人牧民之能。
武院學子,或為統兵之將,或為牧民之官, 或領御史之權, 巡查天下。
縱使只是初現端倪, 在大明統治機構之中,武院也儼然已經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存在。
權勢影響, 亦是讓天下文人為之忌憚, 已然成了李修掌控天下,不可或缺的一個存在。
如此, 對武院, 李修自然是極為上心,且不說那海量的財力物力的投入,只要坐鎮京城,那每月必定是有數天是會來此武院,或行講師之責,或巡視監督,從不曾懈怠絲毫。
尤其是自開設民科起,難尋合適文人講學,在民科初設之時,李修更是親自上陣,在這武院親自講學月餘時間,挑選出堪用之材,才度過那一次近乎默契般的文官反噬。
憶往昔,再觀如今之武院,李修亦是難免感慨良多。
如走馬觀花一般,從校場,觀,將士操練,呼喊聲震天,
數大校場之上,呼喊聲震天, 一個個軍陣橫列,有演步軍操練,也有演騎兵戰術,更有一排排各式火炮排列,揹負火銃的火炮兵進行火炮操練。
在教舍之中,觀學子或高頌兵法經典及大明律法,或持筆學習算數,亦或有匠人實驗工匠技藝,觀測天文地理……
一切的一切,已然近乎超出了這個時代的限制,諸多在外界看似離經叛道的東西,在這武院裡,在制度與軍法以及李修威望的三重貫徹之下,已然成為習以為常的東西。
任何一個制度,皆會經歷,從草創,到成熟的這個階段。
武院,自然亦是如此。
職能許可權及規模的擴大,是一說,內部機構制度的完善,亦是一說。
如兵事之上,亦是細分了步,騎,炮,工,水五科。
顧名思義,對應的,自然就是步兵,騎兵,炮兵,工匠,水軍。
步科,騎科,炮科,工匠,自然就是在這破虜山武院操練培養,而水軍,則是由武院在登萊開設的水軍分院,專司培養水軍兵將。
這些制度的細分,無疑是出自李修的規劃,其中,自然也新增了不少源自後世的理念。
如在這個時代,並不受人重視的算數,工匠技藝,以及被神話的天文,以及諸多現代科學的基礎,李修亦是或多或少的在這武院留下了種子。
在這由他一手鑄造的武院之中,他的話,自然無需擔心得不到貫徹,也無需擔心大環境的偏見與輿論壓力。
種子落下,剩下的,就是等待制度政策關照之下的成長髮酵。
再到未來,時機成熟,再以這些種子為基礎,擴充套件蔓延,日月換青天,將成為真真正正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