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太牛了吧,還可以這樣設計。”

“跟我們課本上寫的完全不一樣啊。”

“別說課本了,我看過前沿的一些學術期刊,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水平或者構想也達不到我們手裡技術資料能夠實現的這種程度。”

“這是哪位大神想出來的啊,感覺要領先整個世界十年啊。”

“別說了,我本來還想著國內水平落後,打算出國研究研究的,現在真的考慮考慮了,國內都用上打火機了,我去國外學鑽木取火還有沒有意義。”

在整個高校體系權利配合的情況下,資料解讀組合的速度也很快,不到半個月就完成了,而緊接著,就是擇選相關教授,集中的對於人員的培訓。

航天研發院院長陪同江凡到院裡一間教室後排聽課,某知名的大學教授正在臺上,繪生會色地給地下院裡的研究員、工程師進行著講解。

教授畢竟是有專業功底的,很多晦澀難懂的知識,他們簡單用兩個形象生動的比喻便讓下面上百號人立馬茅塞頓開。

江凡記得一開始沒搞這套體系時,讓一個研究組長上去講,理解的本身就不透不說,全程都是枯燥地講概念,把下面同樣是比較專業的工程師們都快講懵了,因為即使對他們而言也是全新的思路和理念。

兩者相比,效率和理解深入程度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江凡知道這步棋走對了,他和院長聽了一會兒就出來了,路上他也問了院長一個疑慮:

“這樣分散到各個高校,是否會造成知識的無序擴散,讓對手也跟我們同步掌握這些知識?”

院長笑了笑答道:“我們在分配知識時,已經考慮到這一點了。

首先我們選擇的教授都是絕對放心可靠的,上面查過相關檔案,他們也都有大量的親屬在國內。

而他們選擇的學生,也沒有應屆要走的,都是至少明年才畢業,而我們整個航發計劃用不了一年,所以至少一年內他們絕大部分人還都在國內,況且每個人分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短期內不會產生太大知識外洩風險。

當然,最關鍵的是我們對知識的分級分配。

最核心的知識工藝體系依然還是由院內高階別專家在自行解讀教授。

而分出去的,更偏向於一些結構理念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就算我們現在保密,等以後生產出比如民航產品你總要賣給國外的吧。

別人把你東西拆了做逆向,結構性的一些東西依然免不了被別人學去,這是沒辦法的事。

所以現在這部分讓學生去掌握,就算他一年後出國了,咱們的東西也賣國外去了,到時對方不管透過產品逆向還是借學生口來得到這些,本質也沒有太大差別了。”

江凡點點頭,這分級體系基本已經最大化能夠避免技術外洩了,他之前看到燃燒室相關的一個分配。

把膜噴膜吸技術運用上去提升燃料燃燒效率,給到學生的是膜噴膜吸這個結構設計,但具體膜的製作工藝是研究員掌握的。

就算學生不散播出去,以後別人拆你賣出去的發動機,依然可以發現這個膜結構,結果是一樣的。

但對方不知道膜製作工藝,知道結構也白搭。

而這時,另一間會議室改的教室也散場了,裡面出來的不是工程師,而是學生,這裡面就有朱列。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