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立項(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和許老、陳老之前的聊天中已經確認好了,上面會全力支援江凡的工作,並且將中航發研究院交由江凡統一排程指揮。
中航發研究院是國內研究發動機最權威的機構,包括了:
航發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代號:606所);
航發株洲動力機械研究所(代號:608所);
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代號:624所);
航發貴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代號:649所);
航發帝都航空材料研究院(代號:621所);
這5個單位,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包含了航空發動機研發所有主要的環節,算是精銳了。
江凡把自己的凡實驗室也納入其中,和帝都航空材料研究院共同更快地推進隔熱材料‘星巖’的研製。
因為青年人關於千年前航發的資料在人工智慧災難中被毀,所以自然也就沒法制作關於這方面的知識貼片了,江凡便首先找中航發研究院院長聊一聊,大概瞭解一下目前航發的狀況。
院長給江凡也做了解答:“航發從研發角度主要是大飛機發動機和戰鬥機發動機,絕大多數都是渦扇發動機,其中大飛機發動機屬於大涵道比發動機,油耗更低,適用於低空低速飛行,也就更適合客機或者運輸機。
而戰鬥機發動機則是小涵道比發動機,耗油,但適合高空高速飛行,也就更適合戰鬥機。
而在航空專案所有的研發成本中,發動機的研發成本佔到1/4,所以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塊,而且不是你投入成本就能研發的出來的。
發動機的研製很難,別的不說,光就工藝這塊,那麼點小的空間,上萬個零件,加工精度達到微米級甚至奈米級,而且技術原則是零容錯,光這一點就是名副其實的工程科學的極限挑戰。
當然,其難點遠不止這個,一臺民用發動機要求穩定工作3萬小時,不能出一點故障,這就要求必須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而且渦輪的轉速非常快,要達到每分鐘一萬五到一萬六的轉速,轉動的葉片,它的離心力相當於葉片本身的1萬倍,而且這個時候發動機葉片是處在極高的溫度下運轉的,這對於葉片材料又有著極高的要求。
還有它的內部溫度非常高,要超過1700度乃至更高,所以冷卻系統和隔熱材料需要能夠在數萬小時的長期狀況下保證其不出現變形及其他故障。
這種種難度都集中在體積不算特別大的航空發動機內部,其難度可想而知,也無怪把它稱作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院長說完航發製造的難度,又說了我們目前的狀況:“戰鬥機方面,我們目前j20搭載的是渦扇10,也就是太行發動機,推力在12到14噸,而我們最新研製的渦扇15,也叫峨眉發動機,推力預計達到16到18噸。
但對比對方,別人已經裝備f35的f135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了25噸,所以離別人還有很大的差距。
民航的大飛機發動機差的就更多了,我們最好的長江1000大飛機發動機,推力大概在13到14噸,而別人的ge9x已經到了61噸的推力,四五倍的差距,任重而道遠啊。”
“有辦法逆向嗎?”江凡問道,逆向工程可是我們最擅長的。
院長搖搖頭:“很難,我們可以透過逆向知道發動機的原理和結構,事實上我們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但更細節的,比如公差你就不知道,就好像你看到別人買的肉,稱了以後是10.3斤,你跑去菜市場也和師傅說要買10.3斤的肉,師傅會問你10斤行不行,或者十斤半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