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不行,我看別人稱的就是10.3斤,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師傅會說你故意找茬。

而事實也是如此,別人當初提給加工時說的可能就是10斤,但給了工廠可以正負0.5斤,但你不知道,就只能揪著10.3這個數值,其實10斤反而是更準確的。

這還是隻是其一,另外你雖然能研究出結構,但你並不知道各種部件是用什麼材料做的,用了哪些合金,配比是怎麼樣的?

就算你做理化分析能大概分析出這些,別人在製作過程中用了什麼工藝,什麼時候熱焊,溫度是多少度,什麼時候冷卻,這些你全部不知道。

就好比給你一道名廚做的菜,你能嚐出其中用料,但不知道別人的火候,什麼時候放的什麼調料,你一樣是復現不出來。”

江凡算徹底理解了,咱們經常以自己擅長逆向沾沾自喜,別人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東西,只要讓咱們得到一個樣品,咱們就能夠把逆向出來。

這在初期是好用,反正大差不離做了好像也能用。

但當發展到中後期,各種精度都提高到非常高的程度後,這種玩法就玩不轉了,沒有原始圖紙,差一點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整個都不能用。

江凡感謝了院長,後面便是專案的立項,制定目標、計劃和人員安排。

不過對於他們這個專案,還多了一個前置環節,就是基礎理論和技術知識的學習,江凡將從青年人那裡獲取到的相關航發相關的基礎技術和工藝資料分發到不同部分,讓他們自己去學習理解。

但過了一週後,院長過來和江凡溝通,學習的效果似乎並不是特別好。

主要是資料內容太多了,航發涉及的領域本來就多,包括:

電氣電子,工程熱物理、固體力學、流體力學、機械、密封、自動控制、複合材料研究等。

這麼多內容,每一項又都出現了很多新的知識點和技術提升,很難在短期內消化。

就好像對一個初中畢業水平的學生,突然把高中3年的所有課程全部塞給他,讓他2個月內消化完,難度太大。

雖然也做了很多分工和互助,讓他們各自負責一塊,學完給其他人講解來提升效率。

但一方面即使這樣每個人分到的內容依然很多,另一方面他們擅長的主要是研究,並不擅長體系化地給別人講解,畢竟不是老師,所以在時間壓力很緊的情況下,這種互教的方式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

江凡瞭解後也覺得是個問題,畢竟都畢業一些年了,不像在學校那會兒吸取新知識,尤其體系化地吸取大量新知識的能力很強。

工作後更多的是對於已有技術的不斷打磨提高和創新,對於大塊的新知識,尤其一下次衝擊進來這麼多要短期掌握,確實會產生不適應,況且還讓一群工科男學會了還要去教會別人,難為他們了。

那怎麼辦呢?能不能找到他們熟悉的一些方式來讓他們快速掌握?

江凡想到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