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太子還京(第1/2頁)
章節報錯
「十四叔,從今天開始,我就是皇帝了嗎?」
多爾袞沉穩地單膝蹲下,低聲道:「皇上,你已經是大清國的皇帝了,以後當統領我大清萬民百姓,勤政愛民。」
福臨繼續問道:「那阿瑪呢?」
「先皇已經龍馭賓天了....」
「什麼是龍馭賓天?我不要當皇上,我要阿瑪......」
福臨臉上的眼淚已經出來了,他祈求地望著多爾袞,又緊接著望向了其他所有人,希望能夠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
皇后博爾吉特氏走了下來,來到了福臨的身旁,牽著他的手,一步步走到了崇政殿的皇位前。
「從今天開始,你就是我大清的皇帝,當好好跟王爺們學著勤政愛民,做一個好皇帝!聽見了沒有?」
福臨抽泣著說道:「娘娘,福臨聽見了。
皇后博爾吉特氏滿意地點了點頭,望向了眾人,高聲道:「諸位親貴大臣,你們都是我大清的棟樑,今後可要同心協力,輔佐幼主,才能報答先皇之恩。」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崇禎十六年六月十九,林敬連同一眾人等在部分精銳騎兵的護送下,一路返回京城,至於大批俘虜的建虜,除了少量重要人員一同帶回京城,
其餘的建虜俘虜則按照先前的方式安置進俘虜營當中,後續對其中殺戮過明國百姓的俘虜進行甄別,屆時會進行相應的處置。
與此同時,明軍也都紛紛返回了自己的防區,其中抗虜軍和羽衛軍則後續返回京營,這一次兩支大軍都承受了慘烈的傷亡,因此需要進一步休養生息,此外林敬也越發萌生了擴大抗虜軍建制的想法,只是需要從頭進行調理。
車馬粼粼聲響起,望著眾人精疲力竭的深情,林敬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幾分感慨。
榛子嶺一戰固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消滅了清廷八旗當中堪稱最為精銳且人數最多的鑲白旗,可是其過程兇險萬分,甚至有好幾次林敬自己都感覺夜不能寐,最終還是付出了絕大的代價下,才終於取得了這般成果。
當然,在這一戰勝利之後,林敬也充分認識到了一點,他之所以不能進一步擴大戰果,完全就是因為拉胯的大明內政使得他缺乏足夠的積累——倘若他手裡的抗虜軍不止一萬人,而是十萬人,多鐸又怎麼能逃脫得了呢?
此外,趙光抃身率四萬大軍,以周遇吉為將,其中一萬五千人還是經過持久訓練的羽衛軍,還有三千標營以及虎大威、賀珍的八千騎兵,基本上也算是目前明軍的頂級陣容。
然而這麼一支軍隊,來對抗兩萬良莠不齊的虜軍,卻依然打得頗為艱難,到最後依然只能依靠拖字訣,由榛子嶺下的戰事來開啟局面——倘若榛子嶺方向的明軍無法取得勝利,或者說無法打出這種優勢局面呢?很顯然,一旦到了那時,明軍根本無法取得勝利。
總的來說,目前的大明還存在著大量的短板需要補齊,而想要實現這一步,還需要做很多事情。
林敬在返京前的晚上,曾跟堵胤錫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其中核心話題便是繼續上一次的後續,如何高築牆,如何廣積糧,又如何緩成皇呢?
在這個問題上,堵胤錫提出了一條長策,那就是立足山東,開拓江南,最終實現興復天下。
而在這個過程中,林敬必須在山東掀起全面革新,重新整理吏治、經營地方、恢復財政,甚至有必要徹底推翻大明的戶口系統,以山東為根基來施行新政,從而與腐朽的大明朝從根本上劃清界限,以實現另類的重生。
在這個問題上,林敬也看得十分清楚,不徹底全面對大明朝推倒重來,任何改革措施都只會停留在紙面上,最終還是會被強大計程車紳體
系和官僚體系給粉碎——因此,林敬在握緊軍權的時候,就必須要在山東有下狠心的打算。
當然,具體的改革措施林敬還在思考,但是他必須要有同天下大地主、大士紳、大官官僚以及宗室勳貴們開戰的打算。
這並非以卵擊石,因為此時的林敬也擁有自己的根本盤,首先槍桿子裡出政權,而抗虜軍則是林敬最為忠實的擁戴者,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從林敬的手中獲得了土地,他們的家人也都被林敬護佑著生活,因此就算有一天林敬要造反,他們也會選擇跟著林敬,而不會有任何異心。
其次,作為大明朝皇太子,只要崇禎皇帝沒有跟他公開撕破臉,那麼他的身份就具備天然的合法性,再加上這兩年時間的奮鬥,也使得林敬的實際影響力便得越來越重,這也使得其餘人在對付朱慈煨時,始終都難以有著力點。
再之後,林敬並非要跟所有人為敵,實際上他始終都堅定以一戶五口治百畝田的自耕農站在一起,再加上他對工商業的大力扶持,以及對部分士林和部分官僚的拉攏和支援,也使得林敬目前擁有十分頑強的根基力量,儘管它現在還很弱小,可是遲早有長大的一天。
最後,良好的外部環境也給與了林敬力量。畢竟眼下建虜已經被打得退縮關外,短時間內無法再次入關作戰,而李自成和張獻忠等義軍力量主要還在南方等地,也使得林敬擁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改革。
一想到即將進京之後,可能會面臨的風風雨雨時,林敬便忍不住輕輕吐出了一口氣,比起榛子嶺而言,京城只怕同樣是一個兇險無比的戰場.......
那些在改革中受損的宗室們,那些不甘心徹底退下去的勳貴們,還有那些心懷鬼胎的朝廷袞袞諸公們,他們雖然不會像***這麼真刀真劍,可是背後使得壞才更加讓人需要小心謹慎.......
次日,當林敬的親衛騎兵率先抵達到安定門外時,此時京城六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們都由首輔吳甡領著,以及所有在京城的勳貴大臣們,齊齊站在城門處迎候著得勝歸來的太子殿下。
太子大勝歸來,朝廷文武大臣奉旨郊迎殿下,原本是正事,然後由於文武大臣人數眾多,再加上車、馬、轎子、各色執事人等,兵丁和奴僕,看上去倒有幾分亂象。
等到林敬坐著馬車到了安定門時,三品以下官員早早就在前面躬身肅立迎接,至於朝堂上的首輔、眾閣臣、六部尚書和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以及所有三品以上官都在正門出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