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否決(第1/3頁)
章節報錯
春耕開始後,楊崢從順著渭水上下游巡視了一番。
去年豐收,今年若是再豐收,國力就起來了。
天府之國最早說的是關中。
比起後世,這時代的關中水土肥沃,到處都是連片的森林。
不過隨著人口漸漸增多,已經有百姓開始伐木造田。
關中人口接近三百萬,雖說還有很大的發展的空間,但林地還是要保障的。
過度放牧和過度耕種都不可取。
歷史上河南地原本是一片沃土,赫連勃勃還在那裡興建統萬城,當時的河南地還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幾十年過去後,過度放牧,河南地開始沙漠化。
一片沃土中“長出”大沙漠,黃土高原逐漸出現,關中也不再是沃土。
大秦耕牧二元制,牧場越來越大,遷居南下的部族越來越多。
百姓除了耕種,也會養些豬、羊。
任何事都要未雨綢繆。
在楊崢眼中,河南地是大秦的後花園。
把河南地、河套、隴右、漢中都涵蓋進關中,耕牧二元制才能真正滲透進秦國的骨髓裡。
所以河套、河南地的環境應該被重視起來。
一些地區被劃分成無人區,用以保養土地,嚴禁放牧。
牧場也採取輪牧制,讓草原得到修養。
河南地的原住民,羌胡、南匈奴等等,遷往金城、隴西、九原等郡。
堅持留在河南地的部族,則會被定義為賊眾!
每年夏秋,會有秦軍騎兵前來“狩獵”。
還在無定河兩岸設立三座折衝府,除了屯墾,也負責在黃土高原上種樹。
當然,這時代的黃土高原還不是真正的黃土,植被茂盛,水源充足。
“今年雨水充足,必定又是豐年。”一望無際的良田,辛勤耕作的農夫,讓楊崢心情大好。
均田制的威力已經開始展現出來。
生產力得到解放,百姓的熱情被釋放出來,對秦國的信心也是空前的。
一個國家的興起,正是建立在這種信任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