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天要下雨,姑娘要嫁人(第1/3頁)
章節報錯
曹錦兒最近很開心。
挑水的活計已經暫且由父親接過了,清明節以後,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她來做。
雖然均是農家出身的曹家一對夫妻倆,家中卻唯有一獨女。
這跟莊稼地裡只種一顆獨苗兒那般,在小鎮上只要一個閨女,不說是獨一無二,也算得上是十分罕見的。
小姑娘長到能獨自吃飯的時候,孃親便教她用右手吃飯,等到能說話的時候,便教導她說話要柔聲柔氣,不能跟男孩子那般大聲說話,男孩子大聲說話代表著陽剛正氣,女孩子當然不能,那樣子會顯得沒有禮貌。
等到後來到了四歲的時候,孃親便給小姑娘縫製了荷包,用一小塊絲帛料子,表示女孩子以後要精通的女紅。
等到小姑娘長到了六歲,便被教授了識數和寫字。
七歲,灌輸男女之別,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樣子。
八歲,接觸淺層的禮義廉恥,連出門先邁哪隻腳,回家先向父親請安,都細緻到條例。
十歲的曹錦兒就開始接受姆教,織棉麻,冶蠶絲,學會給未來的相公釀酒,學習“四行”,婦德,婦言,婦客,婦功。
打這以後的小姑娘就不可以隨意的脫下鞋子了。
幽閒責靜,守節整齊,不道妄語,時然後言,這一切都是要為以後給人家當媳婦做準備。
對了,一十八年後,小姑娘終於要嫁人啦。
十五年前,那個五歲的少年呆待著站在陸府門前,還可以出門遊玩的曹錦兒偶然一瞥,當時便心生感慨,小哥哥怎麼會有如此好看的眼睛。
蹦跳離去的小女孩,隨後就把隨意感慨的一句話拋在了腦後。
沒想到後來少年熬製出來的白魚湯,不僅有沈懷山,陸年兒厚著臉皮進門蹭飯,當時門外露出的小小腦袋正不停地嚥著口水。
當丁前溪笑著對她招招手時。
小姑娘又將孃親的囑咐扔在了一邊,小心翼翼捧著陶瓷碗兒,躲到門後面去,趕緊將碗放下,伸手去摸自己的耳朵。
即使很燙也沒捨得鬆手。
孃親說過“不同食”,我躲到門後面來,道理一個樣嘛。
有次曹錦兒大著膽子偷偷跟著丁前溪上山挖筍,小小的姑娘腳下一滑,舊竹子留下的茬口當即在她的腿上留下了一條以後必定會留下疤痕的傷口。
當天丁前溪揹著背後的曹錦兒回到她的家裡,那是他第一次踏進曹家的門。
中年漢子與容貌姿色並不出奇的婦人齊齊看著丁前溪,神色複雜。
少年心中並未多想,只是他家閨女的傷口多少跟自己也有脫不開的關係。
實在是過意不去,只好將新挖的一筐嫩筍偷偷放在她家。
最後一家人和和氣氣地吃了頓春筍燒肉。
丁前溪遠遠便聞到了肉香,他撓頭苦笑,總算是安心了一些。
…
…
嬌俏可愛的曹錦兒翩翩而來,像一隻飛舞的採花蝶,帶著香風與蜜臘,她懷中抱著一套針腳工整,蘇繡紅色錦袍,略帶清純害羞。
丁前溪此時正在小院裡面研究一套從道人那裡得來的古典秘籍一本,看到來人,笑喊一聲小錦兒。
小錦兒並非以往稱呼其全名,以兩人關係,再像以往那樣,反倒顯得多出幾分生疏。
果然性格溫柔心思細膩的曹錦兒聽到這個略顯新奇的稱呼,眉眼彎彎,笑聲玲瓏,將手中衣物塞在他的懷中,語氣較之以往更柔聲三分:“這是這些時日錦兒幫哥哥縫製的,只憑眼力裁的,也不知是否合身,你且進屋試一試大小,到時候…還有些時間改動。”
小鎮上有個傳統,姑娘嫁人之時,所著衣裳都是自己一針一線縫出來的。
這樣做的目地有兩個。
一是考究少女十年如一日的女紅功夫,如果連一身合體的大紅嫁衣都做不出來,也別怪到了那天旁人笑話。
二是世人都存了比較的心思,這衣服用料是否考究,針腳做工是否工整,所製衣衫款式大小都將在之後很長時間,被一個小鎮上的人當做茶餘飯後閒談。
到時候談論的內容是好是壞,全憑要嫁人的小裁縫手藝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