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前溪很誠懇道:“我想在您這裡知道,關於修行境界的劃分,或者說,您看過的那些風景。”

“你終於忍不住好奇了,踏入修行之人第一個問題往往都是如此,雖然再高的山也會有被人登頂的那一天,以後也會看夠了某處風景,可眼下未曾登頂,那便想著,細想著…”目盲道人面有回憶之色。

“在講修士九境之前,先問你個問題,天下修士統稱為練氣士,這點你該知道吧?”

丁前溪看著這位來歷神秘的老道人,點了點頭。

“修士九境,也就跟這個稱呼有關,練氣士,走的是養練合一的路子。咱們先從這裡講起。”

“人體內經脈很像一個什麼?”

“很像一條條大江大河,天地間流轉的元氣像什麼?”

“元氣就像春夏秋冬的雨,練氣士要做的是什麼?”

“挖掘自身體內溝渠,運河,溝通天地,元氣入體以後就類似雨那般留存在體內,這般只像個舀水的瓢,起到的只是一個運送作用。”

“修行之路很長很久,但再長的路也有盡頭,這條道路被世人分為下三境,中三境,上三境,三個大境界,共九個小境界。”

“為什麼不是五六七八個?偏偏是那九,因天道無情,九為極致,過滿則虧,過盈則虛,九又為一,故有九死一生之說…”

“修道何以求長生?本就是逆天改命之舉。”

“下三境分為窺徑,登堂,入室。分別對應引氣開竅,養氣滿盈,練氣為元,自生紫府。這一階段的修行者以能夠感受或者觸碰到天地間無處不在的元氣,並且能夠與之形成相互吸引,溝通元氣入體。”

“中三境分為觀微,知守,通幽。分別對應納元為渠,紫府守心,通幽小得道,漸脫凡矣。這一階段的修行者能夠在養氣練氣的基礎上,繼續凝練氣化的元氣,開拓元氣流動的路徑,直至百川皆歸紫府,氤氳紫府意境,中三境修士便可以利用體記憶體有的元氣,間歇不斷地戰鬥。”

“至於上三境,老道也只聽過名字,未曾真切感受過,資質有高低,第七層小境界雖說只是簡單的踏一步,可邁過去便登天矣,修士種種神異便在這個境界顯現,最明顯的便是容貌壽命的變化,尤其是愛美的女子,三百年小長生還如少女般婀娜靈動…”

“上三境,脫胎,坐照,相忘”

“小子,我如今便處在中境第三個境界上,世人所稱中三境,此境界已經可以簡單的操控身邊事物,視體內元氣多少,覺定所控物品大小。”

“比如…”

老道人手指輕點,丁前溪連人帶著木椅子飄浮起來。

“這只是內功心法,想要使之威力巨大,便要配合相應的道法秘籍,修行者用自身溝通元氣控制各種身外之物,也可透過某些極為珍貴的物品縮短引氣這個過程,從而更容易操控,更順遂心意。”

“比如咱們道士手持拂塵,背後所挎木劍,倒不是因為木劍看起來低調奢華,而是很多秘法必須配合桃木劍使用,論鋒利程度,肯定比不上九天玄鐵所練名劍,但是道士也有善用劍者,大多數人習慣了威力巨大且神異種種的符紙罷了。”

“至於老道所修劍術,微力尚可,殺力卻尋常…”

提起自身境界的道人,此時似乎有很多感慨,畢竟已經老去的道人,這輩子很難看到那高深無比的上三境了。

“上三境,上一脫胎境可得壽命兩百年,上二坐照境可得三百年,上三相忘境可得五百年…”

“罷了,這些對你太過遙遠,如果有一天你能到我這個境界,便知道,修道何其之艱難,與天爭,與人爭,與萬物爭!”

坐在倚子上的丁前溪聽得入迷,老道人說完便靜靜等待,丁前溪回過神來,仔細回想,他好像並沒有從中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少年試探著問道:“道長,我是說修行就這一種道路嗎?有沒有什麼別的可能…”

“為什麼你會這麼問?”

對啊,他為什麼會這麼問?其實見識了某處神奇以後,少年便覺得,世間修行之法,肯定不止一種這麼簡單。

老道人沒有立即回答這個問題,只是示意丁前溪將遮蔽太陽的大黃油紙傘取下來,他神色認真的扭開竹節,手指一抹,一柄不帶穗的寒光寶劍於竹節中出鞘!

道人撫摸著長劍,良久,“除卻正統修行法,這世上還有兩類人。”

“功法既然分正統,那肯定有不正統的,修行此類功法的便為魔宗,他們不練天地元氣,改而凝練人的精氣神…所以,他們那種法門,當真是邪門無比,試想一個人的修煉,背後要死去無數人,那還能叫修煉嗎?”

目盲道人語氣停頓,口氣十分嚴肅地說出:“這世間剩下的最後一類修行者,便是劍修了。”

“求仙,那是仙門道路,修者畢生之所求,卻不是劍修之路。他們這類人從不羨慕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

曾有劍仙這樣解釋:“我輩劍修,持劍而行,僅為求一個念頭通達,喚一個劍心通明,證一個劍道無雙。”

求的是:“一劍可分雲海,一劍可斷星河。”

證的就是那股傲氣!

“是面對無法抵抗之敵,亦敢拔劍而起的傲,是面對種種不公,亦能恪守本心的傲。是面對仙人,亦可挺直脊樑的傲。”

“我為劍修,何物不能斬,何物不可斬?”

劍修,這兩字藏著某種廣闊無邊的氣質,令人心生敬仰。

丁前溪想著劍仙御劍於雲間,出劍便教雲卷山崩,於千里借劍,一劍斷江河湖海,一劍開天摧地,這種壯舉很難不讓人心神搖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