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陽充當起了和事佬,不過作用不大,王貴多年來養成的脾氣,容不得別人如此挑釁與他。

王貴道:「肖大人向來牙尖嘴利,本將不與你爭辯,既然肖大人有如此能耐,一會衝突起來,那本將就帶著尚書大人先走,還請肖大人帶著你那二千人掩護如何。」

肖華飛沒有想到王貴會來這麼一招,王貴本來是接應使團的後援,此時卻要扔下大多數使團成員先走,這讓肖華飛由衷憤怒。

雙方均敏感的抓住了李春陽這個關鍵點,王貴混跡朝堂多年,深知此次任務的成敗會歸結於誰的身上。

只要誰能保著李春陽回京,誰就佔到了先機,至於其他的損失,算是附加傷害,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肖華飛自是不能讓王貴如願,「保護使團與尚書大人是本官的天職,王副將不要越俎代庖,若是使團需要掩護,難道王副將不該勇為人先嗎?何況北周這面就是你王副將的防區,難道需要京營的兄弟為你斷後?若是王副將執意這麼做,可曾考慮過京中各位大人的想法?」

肖華飛話有所指,京營中的兵士在京中的人脈錯綜複雜,他們總有些親眷是在朝堂上說得上話的,未必都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

如果京營折損過大,肖華飛肯定跑不掉,但坑了他們的王貴,也撈不到好果子吃。

大晉的事,向來複雜的不是面對的情況,而是觸控不到的人心。

肖華飛的話讓王貴與李春陽皆有動容,他們當初只是想陰肖華飛一把,但沒想到肖華飛這麼難纏,全然不按他倆劃好的圈子行事。

相比與王貴,李春陽明顯更在意京中圈子裡的風評。

李春陽打定主意說道:「大事在前,請二位還是同心協力,否則老夫回京後,必然深究其中的失利,絕不會偏袒任何人。」

肖華飛要的也就是這句話,馬上介面道:「尚書大人說得極是,下官願與王將軍同心同德,保護大人回京。」

肖華飛不會要求再多,只要王貴能與他同共面對北周人就好,否則單憑手下這二千人,無論如何是鬥不過人家六千騎兵的。

他沒有忘記使團身後還跟著一千北周護衛軍,此時不是與王貴翻臉的時候。

王貴面色不快,但還是拱手道:「全聽尚書大人安排。」

李春陽見說服身邊兩大勢力暫時同心對外,心中也不免暗自慶幸,「不知二位對一會的情況,可有什麼定計?」

肖華飛搶先道:「北周人來勢洶洶,行事定然驕狂,他們不會把我們這五千人放在眼中。下官建議,由精於騎戰的劍北關軍士充當前衛,若是戰事一起,至少不會被人打個措手不及。而下官統領二千京營精兵護衛在尚書大人身邊,策應王副將行事。若情況不好,則咱們分散撤往劍北關。這樣可以保證大部分人能活著回到劍北關。」.z.br>

李春陽道:「肖大人認為我們這些人鬥不過北周騎兵?」

肖華飛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看向王貴。

王貴長長撥出一口氣,無奈搖頭。

李春陽此時最恨的不是北周人,而是兵部的那些同僚,每年花了大筆銀子在邊關,為什麼同等人數下的戰事,大晉要弱於北周,定是兵部那些貪官沒把銀子花在刀刃上。

不過此時不是深究兵部蛀蟲的時候,李春陽經過複雜的算計與分析,還是覺得要與京營站在一起。

李春陽道:「若一會發生衝突,那就有勞王副將充當前驅了,本尚書帶著禮部同僚與肖大人一起壓後。」

肖華飛聽到李春陽的話,當下大喜過望,馬上向後一招手。

杜金等人早就等著肖華飛的招呼,轉眼間二千多人便向前把李春陽嚴密

保護起來。

身處在京營包圍之中,李春陽多少有了些底氣,大手一揮,命令隊伍繼續向前進發。

王貴無奈帶領三千邊軍輕騎打頭,向著劍北關的方向偵查前進。

隊伍繼續前行不到半個時辰,遠處已能看到滾滾煙塵升起,肖華飛知道那是北周人來了。

大晉使團的整個隊伍變得更加緊密,每個人的呼吸明顯粗重起來。

遠處,忽然一騎從山坡頂上躍馬而出,接著是一騎又一騎的北周騎兵,如潮水般出現在眾人的視野中。

北周人到了!

事到臨頭已無法想的太多,王貴已帶領三千輕騎擺出了衝鋒對型。

原本一直遠遠跟在使團身後的一千北周騎兵,突然加速,這些騎兵劃過一個漂亮的弧線,與堵在前面的北周五千騎兵匯合在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