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迂迴進攻(第1/3頁)
章節報錯
有工廠就要有工人,特別是有經驗的管理人才,以及高階技術工人,這些都是平時難尋的人才。
幸好股災時期最不缺的就是大量失業的人才,羅峰已經僱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管理層,還有一些必要技術工人,大家已經根據他畫的魔方結構圖設計好了模組,只等裝置到位後,工廠就能開始運轉了。
這些人工作積極性很高,他們即便沒有失業,但在全球經濟低迷,大小公司普遍困難之下,在原來的公司不得不降低薪水,甚至難以按時領到薪水,或只能領一部分薪水。
但再不滿,這些人也只能接接受現實,因為外面還有一大堆失業吃不上飯的傢伙,這個時勢能有一份填飽肚子的工作就不錯了。
這就使得羅峰的公司和工廠格外有吸引力,除了工資相比股災前沒有下降外,這些人也相信羅峰、蕭炎等人的企業不會突然倒閉,前途和錢途都更有保障。
蕭炎的香皂廠,羅峰的玩具廠和飲料廠都建立的很順利,每個崗位放出來都是多人競爭,許多有工作的人才都想跳槽過來。
兩人自然是優中選優,所聘之人無不是雙商高,意志力堅強的能兵強將,其中一些人即便道德品質算不上高,但也不會是靈魂瑕疵五處以上的混蛋!
羅峰按原計劃是準備開設飲料廠,現在暫時推後了,大佬沒時間給他弄來可樂配方,“魔方”又是投資更少,短期內收益更大更快的產品。
所以先搞玩具廠,再弄飲料,這是更合理的順序。
吳邪這邊暫時沒什麼專案要搞,他也沒有時間做生意。
他的唱片發售一個多月了,公司在月底拿到了各地的大致銷售資料,其中香港的統計資料最準確,整整5萬張唱片已經銷售一空,最近追加的1萬張唱片也開始見底,這個月還要再補貨一萬張,目前在香港賣出了大概6萬張唱片。
臺灣的銷量並沒有預期般強勁,主要是這張唱片以粵語歌為主,所以在臺灣市場不是特別火爆,但與香港相似的銷量還是讓吳邪很滿意。
臺灣算是吳邪目前最看重的唱片市場,公司的市場調查部得到一組資料,76年香港地區大概有八萬部各種檔次的唱機,也就是說現在最多有十萬人擁有播放裝置,所以才鮮有銷量高於五萬張的專輯。
臺灣地區好一些,大約有二十萬臺以上的各種檔次的唱機,這使得唱片有機會賣出十萬張以上的銷量。
這幾年,隨著唱機價格逐年下降,特別是受“中原唱片”旗下的高質量唱片刺激,很多家庭會開始考慮把唱機當做家用電器的必需品。
原本位面,港臺地區的唱片銷量是在八十年代後才加速增長。
吳邪有能力促使這個進度提前兩年,他的唱片即便沒有本地化,光是曲調和旋律就稱得上世界級,至少今年在全世界也找不出一張專輯能把他比下去。
公司也正積極組建“創作部”,他的這些歌將來都會根據各地市場進行本地化二次創作。比如那兩首在香港極受歡迎的“愛情陷阱”和“夏日寒風”,將來都會交給創作部進行國語版、韓文版、日文版的本土化填詞,然後將改編後的歌曲重新在該地區發售,也可以交給公司旗下的其他歌手,甚至它國歌手演唱。
這也不是什麼創新,歐陽菲菲、鄧麗君的歌就大多有國語版、日文版和英文版,曲調都一樣,區別是填詞不同。
全球四大唱片公司都會把一首紅歌改成無數種語言版本,然後在世界各地發行,這也是唱片公司運營的常態化了。
所以,大佬抄得這些原本位面的粵語紅歌,並非是讓自己人沒有活路,而是這些歌本就是從日文歌改來的。
他現在抄得是粵語版,實際上是在扼殺原版,日本人就算弄出了旋律近似的歌,那也算山寨,將來會被吳邪粉絲無情嘲笑,至少“借鑑”的帽子摘不掉。
這也證明一首歌,最重要的還是曲調和旋律,“曲”才是一首歌的靈魂,所以一首紅歌才可以改成幾十種語言,並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廣為傳唱。
東南亞地區的唱片銷量跟臺灣差不多,公司根據出貨量計算,東南亞各國大概賣出了5萬張唱片。
這樣一計算,在韓國和日本市場暫時無法進入的情況下,他的第二張唱片發售一個月後,依然賣出了20萬張,而且在各地區銷量驚人的一致。
5月份,各地的經銷商都傳來要求補貨的傳真,看來他的這張唱片還會再暢銷一段日子。
然而,當財務部計算收益時,吳邪卻發現唱片帶來的利潤不多,這東西還不如電影好賺。
這裡有他的原因,現在黑膠唱片的成本已經很低,但是吳邪對於自己的唱片質量要求極高,所以他選擇的是業內頂級的發燒廠和黑膠盤,也就是在用料上太下血本。
這樣做的結果是,每一張黑膠唱片在成本上要高得多。而且與國際唱片公司在全球動輒能有上百萬張的銷量,他這邊最多幾十萬的訂單量,又會使得單張唱片的成本再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