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對錄製的要求也極高,前不久組建的那間世界頂級錄音室固然有牌面,錄音質量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現在已經是所有香港歌手趨之若鶩的錄音室,但是成本方面自然也高到了沒朋友。

吳邪也知道自己的唱片光是各項成本加起來就至少要十塊錢,這還不算公司的運營資本,打造錄音室的鉅額投入,唱片發行前後的鉅額推廣費用,如果把這些都算進成本後,那顯然要賣的很貴才能有利潤。

“中原唱片”發給各地經銷商的進貨價格是統一的30元,同時為了不讓各地經銷商亂加價格,公司還規定了各地的最高售價。

就拿香港來說,所有唱片店和音像店,全都是統一的59.9港幣一張。

臺灣換算成港幣也差不多是60元,東南亞各國根據當地經濟條件會略有差別,最便宜的地方能壓縮到50元,但也不會更低了。

公司也會給這些地區的經銷商一定程度優惠,比如把出貨價壓到每張25元,這樣大家都少賺一些,否則價格太高在一些地區實在賣不出去。

這個價格與現在的物價一聯絡,那是真的貴!

但與全世界的暢銷專輯作對比,那這個價格又不算高。

吳邪這張換算成美金才十幾刀的超高水準專輯,如果擱在美國和歐洲市場進行本地化適應,真的是非常有價效比的一張專輯。

但怎麼說呢,這時的唱片有點像30年後的主機遊戲,亞洲地區除了日本,主要是裝置太少,購買力也確實不如經濟發達地區。

所以唱片要說賺錢也真的賺錢,但必須能走量才行,於是發行渠道就很關鍵了,這也是吳邪現在最苦惱的問題。

這時的香港唱片市場還不大,6萬張銷量就已經破了紀錄,能賣到十萬張簡直就是神話!

此時的香港總人口才四百萬人,這裡有多少人買得起最少五百塊起步的黑膠唱機?又有多少人會花5%的工資來購買一張專輯?

臺灣市場比香港大個三四倍,但就算是一張國語專輯,真能賣出二十萬張也是極限了。

再看看日本市場,榜上歌曲都是動輒百萬張起步,關鍵是唱片價格也能賣上去。

光是這一地的市場,就不知道能養活多少家唱片公司和從業者,這也是索尼唱片利用日本市場能成為全球四大唱片公司的依仗。

吳邪要衝出亞洲,日本市場就是必爭之地,所以未來他會出現在更多的電影裡,還必須是容易吸粉的電影和作品,這才能幫助他衝擊日本和歐美市場。

這裡的兩個最關鍵的字就是“市場”。

原本位面,內地樂壇為什麼舉步維艱?為什麼直到17年以後才開始有起色?

答案很簡單,因為國內的唱片公司發展不起來?

那為什麼國內的唱片公司會發展不起來?

答案更簡單:因為市場上盜版橫行,沒人買正版,也就等於沒市場。

這個問題問到這裡就不能再往下問了,那個時代很難糾結版權的問題。

但可以肯定的是,正版專輯賣不出去,唱片公司就賺不到錢,也就就沒動力去挖掘歌手,擴大規模,創作更多優質的歌曲。

這就是市場化的必然結果,所以不光音樂,遊戲領域也是一樣悲劇。

其實在九十年代初初期,還真有一批唱片公司和遊戲公司問世,優秀的原創作品也真不少,但在無情的市場打擊下,這些幼苗基本來不及成長就被淘汰了。

後來大家發現,何必要那麼費力去原創,只要“扒歌帶”就行了。

所謂的“扒歌帶”,即用臨摹的方式將歐美或港臺流行音樂的旋律、配器記錄下來,再交由本土歌手演繹,說白了就是赤裸裸的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