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小小玩具廠(第1/3頁)
章節報錯
4月底,恒指跌破800點,相比股災前已經傾瀉一半,但是恐慌依舊不減,連大佬們的臉上也變得死氣沉沉,顯然股災還得繼續下去。
這個年代,香港的富人們或多或少都參與了股市,所以這種股災沒幾個人能抽身,大企業就更不會讓人低價買走自己的股份。
也正因為如此,香港龍頭公司的股票早已失守,置地公司的股價從65元跌至28元;李家成的長江實業從35元跌至14元;滙豐銀行的股價從70元跌到40元。
這麼個跌法,使得富豪們的身家也在縮水,手持各大公司股票的富人們都處在身家大幅跳水的階段。
何左之這會已經覺得自己不值錢了,先前賣掉電視臺用來週轉的三千萬現金,這會已經花的差不多,身家跌至股災前的不足兩成。
但不管身家如何縮水,這時候丟擲股票實在不智,大家只能手持股票看著股價一路下跌,強行裝死等待升回去的那一天。
這時候一旦傳出某某大股東悄悄出售自己的股票,比如李家成這麼做了,那麼他的長江實業就會迅速從14元跌到一毛錢。
這時大家都會跟著拋售股票,原先跟你一塊堅持的人,此刻見到你這個老闆都準備跑路了,誰還傻傻的等重新再來的那天。
然而,即便大家都有信心,很多公司在股災結束後也未必能重新崛起,比如香港置地公司在這次股災後就從龍頭大佬的位置成為了之一,李家成等人卻在股災後漸漸做大。
羅峰這時已經不怎麼關心香港股市,這邊短期內沒有太多操作空間,而且他一直在不動聲色的吃下日本水泥公司股票,沒有餘力再去參合其它的蛋糕。
香港還是有不少美味的蛋糕可以切一切,比如股價同樣大跌的“九龍倉”。
這是“怡和”的旗下產業,而怡和是一家百年曆史的英資公司,曾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實力可想而知。
大佬卻知道作為英資的怡和對中國政府心存芥蒂,在“九七過渡”問題上始終抱有悲觀態度,這些年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在香港的勢力範圍日漸衰微。
但是“九龍倉”的產業很誘人,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還擁有酒店、大廈、有軌電車等優質產業。
羅峰的眼睛一直頂著這個主宰香港碼頭的公司,要知道這些碼頭附近的土地都屬於“九龍倉”,但此時的“九龍倉”市值不過十幾億元,可旗下的業務按市值計算,實際資產卻達到50億元。
30年後,“九龍倉”的這些業務每年光租金就可以獲得90億元收入,可以說是香港一隻會下金蛋的金雞。
羅峰當然看著這家公司眼饞,但要搞定一家市值十幾億的公司,他現在就算把投在日本的三千萬美金全撤回來,那也遠遠不夠。
現在他也不能撤走資金,此時日本水泥公司的股價,還有水泥在期貨市場的表現都開始回暖,市場上也發現有大戶在趁低買入日本水泥公司的股票和期貨,現在可謂是股價和期貨一路飆升,炒家跟散戶蜂擁而至,股價很快就會急速上漲。
羅峰這三個月已經買入了大概一千五百萬美金的股票和期貨,此時收手便能拿回三千萬美金的收益,等於三個月就讓他從香港賺到的身家再翻一倍。
但是眼下這些股票和期貨明顯還能繼續上漲一段時間,現在結賬不是一般的智熄。
羅峰貪心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大佬能從各大銀行和金融財閥的高層得到內幕訊息。這些人才是日本的掌權者,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日本國內的一部分股票和期貨走勢。
這些人只要沒有動作,那就意味著沒有技術性調整,水泥股票和期貨還要繼續漲。反之就要馬上出手拋貨,否則因貪心錯過了出貨良機,即便賺到一個億也是紙上富貴,最後很可能連一千五百萬本金都保不住,這種事情每時每刻都在世界各地發生。
羅峰希望這次能從日本拿回一億美金,只有這樣他才能趁著香港股災尾聲,以低價吃入“九龍倉”股票。
那時就算無法成為大股東,他也可以尋求合作,比如聯合霍迎東、船王鮑魚剛這些愛國華商,一塊去群毆英商,搶回蛋糕後大家再分賬,那豈不是美滋滋。
羅峰也不光是眼饞九龍倉旗下的產業,他這也算把香港的優質資源從英國人手上奪回來,否則被英國人控制香港的碼頭要地,他將來做什麼都不方便。
好吧,這個野心不是一般的大了,而且他就是眼饞那些碼頭和附近價值千金的土地,那裡將來可全是無敵海景啊!
此時,國內的外匯儲備才剛剛過億,他這邊過幾個月就能拿出一億美金。
如果將來真把九龍倉搶到手裡,羅峰就真正有資格去跟國內大佬談合作了,根本不用理會蕭炎那個把香港地下勢力控制住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