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八兩》已經確定在12月16日上映,這個訊息早在11月就被嘉禾放了出來,意思很簡單:我們的王牌要上場了,行人最好自己識趣避開,不然被撞死了,可別怪我們沒提醒。

這種玩法很囂張,但各個公司急忙調整自家大作的上映檔期,連邵氏都主動避開了元旦檔期,整個香港沒人敢與許氏三兄弟硬碰硬。

當然了,這個年代的香港也不注重元旦檔期,這個時間點一直都沒什麼競爭。

方夢華給了羅峰這樣一個沒人在意和敢要的檔期,當然不好要太多分成。

再說了,這是放長線釣大魚,方夢華阿姨心裡更喜歡蕭炎和吳邪。

羅峰雖然很酷,但對她這個年紀的女人來說,還是蕭炎和吳邪這樣的陽光男孩和小嫩肉更符合口味。

最後雙方達成的口頭協議讓羅峰還算滿意,方夢華給他留下12月16日至12月29日的兩週檔期,總共兩週上映時間,第一週他能拿5成票房,第二週拿四成票房。

邵氏這邊只管放映,如果首周票房不好,邵氏第二週有權提前終止放映。

這個票房分成要領一些人情,方夢華雖然是為了示好蕭炎,給得檔期也不算好,但能給他大公司的票房分成待遇,還是給足了面子。

方夢華還問了點羅峰電影的事情,當得知總投資才10萬港幣後,她連詳細情況都不再打聽了。

她本就對非喜劇、愛情、武俠、動作片不看好,羅峰要是土豪一樣砸上個百八十萬,那她覺得還有希望。

但一聽才10萬投資,心裡覺得羅峰這部所謂的懸疑片,第一週能有個二十萬票房就不錯了,搞不好一個星期就十幾萬的票房,那第二個星期也就不用再放了。

羅峰沒有告訴他,這十幾萬塊大部分都用在了租借機器和購買高檔膠捲上,演員方面幾乎沒花錢,這方面的投入都不如那十幾個從佳藝調來的劇組人員。

70年代,香港電影公司為了省錢,半數還在使用16毫米膠片拍攝電影,還有一小部分使用超16毫米,真正使用35毫米膠捲拍攝的電影可能都不到一半。

羅峰這種使用頂級35毫米攝影機,外加使用定製黑白膠捲的另類,全世界都不多見。

這種定製膠捲的成本比一般35毫米的彩色膠捲都要貴上許多,他是提前半個多月就向柯達訂購了一批,不然現買根本就買不到。

但除了一週租借價格就高達四萬港幣的攝影機,以及昂貴的黑白膠捲外,整部電影實在找不出其它需要花錢的地方了。

他和吳邪都沒有片酬,女主角選擇了鄭裕嶺,但她的全部戲份一天就能拍完,片酬只有五百元港幣。

此外,羅峰就不需要什麼演員了,需要時隨便從佳藝喊來幾個綠葉客串一下,片酬根本不用談,拍完發張五十元的紅包就算很厚道了。

整部電影,基本靠一臺攝像機,一個袖珍燈光組就能完成拍攝。

羅峰已經把黃嶽泰調過來,再調一兩個燈光師、道具、場記、劇務就行了,整個劇組最多時也就十來個人,所有場景都是借用藝員和員工的家來完成拍攝,拍完後同樣給張紅包就完事了。

諾蘭同志拍了一年才拍完,那是因為沒錢+每週只能拍幾小時。

羅峰早就已經把分鏡頭劇本全都完成,照著圖文並茂的劇本拍起來,速度堪比粵語長片。

今天來見方夢華時,他就已經拍完了自己的戲份,最遲10號前就可以完成拍攝,再用幾天時間完成剪輯和後期製作,16號上映完全沒問題。

方夢華給得檔期算是很趕,好在這部電影本身只有70分鐘時長,大部分又都是獨角戲和二人轉,只要兩人演技過關,一天就能拍出許多戲份,三五天就拍完也不是什麼難事。

但也不能再耽誤,營銷階段現在就得開始了。

這個時代,港臺的電影營銷還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有錢上報紙打個廣告,沒錢刷幾張海報就完事了。

羅峰則是近水樓臺,雖然他明明掛著射鵰導演的頭銜,實際上卻在拍自己的電影,還使用佳藝的人來拍自己的電影,這麼玩怎麼看都不是那麼合適。

但是佳藝這邊還真管不了他,何左之這個大老闆則是不想管。

其實不只是管不了,當聽到羅峰要在《碧血劍》的廣告階段播放自己的電影片花,廣告部除了管他索要一大筆廣告費外,出言拒絕是不可能的。

羅峰準備利用“佳視臺”八點檔這段收視率奇高的時間來宣傳他的電影,此外還要在報紙上進行全方位的推廣。

這部電影的製作費只有10萬塊出頭,但他卻打算在宣傳營銷上投入50萬,差不多是整部電影製作費用的5倍,還隨時準備再加錢。

佳藝電視臺很快收到了整整20萬廣告費,羅鋒不僅要求在12月8日25日的八點檔期間播放他的30秒片花,每天還要至少輪播10次。

12月10號時,他要和吳邪登上佳藝週末的綜藝節目宣傳這部電影,電視臺的節目部必須提前準備好文案。

此外,他還準備拿出10萬塊在巴士、計程車和一些談好檔期的戲院門前大肆刊登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