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追隨(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僅如此,他要在香港所有知名報紙和雜誌上刊登廣告,什麼《明報》、《東方日報》、《新報》、《太陽報》、《星島日報》、《成報》……這些報紙他統統不會放過,總之要一直花光剩下的20萬為止。
這種宣傳手法除了在電視上播片花比較出新外,其餘方式大家也都在用,但就連《半斤八兩》上映前也捨不得花這麼多錢去宣傳。
羅峰卻不在乎這些,反正他的電影在拍攝階段才花了10萬塊,那宣傳環節當然就要多花點。
他不覺得這些投資收不回來,現在香港隨便跟風拍點東西,只要有明星助陣,質量不是爛到令人髮指,想要收回成本不難。
這部《追隨》的素質絕對遠超《半斤八兩》,光是電影的敘事結構、拍攝技巧、剪輯手法上的差距,就註定了這是兩個時代的電影。
當然,如果要在40年後比較這兩部電影,那必須得算上時代進步所造成的因素,畢竟電影在各方面都是飛速發展的,20年的時間足以讓整個電影行業進入新的時代。
但現在大佬把九十年代末的佳作拿到七十年代末,這就等於用二戰的武器去打一戰,這要還打不贏,那簡直就是廢物了。
羅峰不光有把握打贏,他還有把握把這部電影變得更好。
諾蘭當年拍這部電影時,不光資金不足,演員的拍攝時間也難以協調,片中所有演員基本都是諾蘭的親戚好友,這些人可都不是專業演員。
所以,電影裡不少演員的演技不是很好,女主角的顏值更是捉雞,所有的動作戲看起來都很虛假,運鏡出色但鏡頭的質量不敢恭維,光線處理也很糟糕……
但也沒辦法,諾蘭當時沒有專業的攝影、燈光、道具、特技和動作人員,機器更是稀爛,這才造成片中的種種缺陷。
羅峰卻能輕鬆把這些問題解決,再加上對一些劇情上的BUG最佳化,如果說這部《追隨》在98年時只能得到最多7.58分的評價,那麼他這個76年的版本,絕對有資格拿到8.59分。
吳邪暫時延後了唱片公司的事情,先把全部精力放到這部電影上。
大佬雖然沒有給吳邪傳送太多表演知識,但有些人就是天生具有表演天賦,吳邪就是這樣的一個傢伙。
他拿著羅峰細緻到人物表情的分鏡頭劇本,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經過第一天的適應期,兩人很快就能一個鏡頭拍到底,中間根本無需停頓。
黃嶽泰跟在兩人身邊扛著一部攝影機,回憶著羅峰劇本里的鏡頭佈置,同樣很快進入了拍攝狀態,總能保持一個絕佳的攝影距離和走位,始終能給兩人拍出完美的角度和方位。
此人在運鏡能力和構圖能力上的天賦已經顯露出來,唯一不擅長的光線運用在這部黑白電影上也不算缺陷。
羅峰專門把黃嶽泰調來,就是看中他的運鏡能力。
在好萊塢,攝影師對整部電影的重要性僅次於導演,可以說,一部電影是否稱得上經典,一定是在開場幾分鐘的攝影方式上就能看到。
黃嶽泰就是一個絕對靠譜的攝影師,羅峰覺得他最適合這部電影,是因為《追隨》本身就有名字給你叫,整部電影必須營造出一種跟蹤的感覺,所以移動和搖晃的鏡頭比較多,拍攝角度也與一般電影不同,整部電影幾乎沒有擺定機位拍攝的時候,全程都是跟隨拍攝。
但巧合的是,這種拍攝方法正是黃嶽泰的特長,他在另一位面的作品裡,就很少擺定機位去拍攝,喜歡大量使用運動鏡頭,被同行稱為瘋狂的運動鏡頭使用者。
黃嶽泰看著自己肩上這臺昂貴的35毫米機器,心裡卻有幾個疑惑一直想問:為什麼羅峰明明有錢使用彩色膠捲,卻偏偏要使用這種過時的黑白膠捲呢?
最坑爹的是,這款黑白膠捲的價格已經超過一般的彩色膠捲了。
羅峰也不知道自己當初是怎麼想的,但現在已經拍了這多,他也只能把後悔的想法壓下去,強行拿“個性”和“氛圍”來裝逼了。
這麼做當然是大佬的注意,而大佬純屬是先入為主而已。
當年諾蘭可不想用黑白膠捲,但他當時用的是16毫米的廉價機器,又沒錢布置光源,很多場景只能在窗前拍攝,不然光線不足的場景,他那臺破攝像機只能拍到漆黑的一片。
然而光太亮了,他那臺破攝影機也撐不住,電影中可以見到窗外總是一片花白甚至連背景都過曝的畫面,如果是用彩色膠片的話,那直接就沒法看了。
羅峰當然不存在這個問題,他的電影畫面比原版強了太多,而且在大街上也不再是隻有短到一秒不到的超短鏡頭,還永遠沒有對白。
諾蘭同學不是不想拍街上的畫面和長鏡頭,但使用業餘器材根本拍不了街上的鏡頭,更拍不了太長的鏡頭,否則沒有防抖產生的搖晃,街上嘈雜的聲音,以及那慘烈的曝光,估計直接就能讓觀眾產生劇烈不適。
沒錯,業餘裝置在街上拍出來的東西,基本只能聽到一片嘈雜的聲音。同時廉價機器導致的鏡頭搖晃也是個大問題。但這些問題羅峰不會有,他租來這麼貴的機器,買來那麼貴的膠捲,就是要避免這些問題。
就這樣,一支不到十人的袖珍攝製團隊,只用了五天時間就拍出了長達120分鐘的原片,12月8號居然就提前殺青了!
羅峰覺得這個原片時長差不多,這部電影不是用多機拍攝,一臺攝像機加上他的完整分鏡頭劇本,全程只需要按劇本來拍攝,根本不需要拍太多原片。
接下來,他只需要從這120分鐘裡剪出七八十分鐘左右的成片,再將其拆解的支離破碎,輔以倒敘和前後交叉的手法,一部羅式風格的處女作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