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藝版本的《碧血劍》上映到第二週,依然穩坐收視率霸主位置,哪怕TVB的時裝劇《狂潮》在1號首播了,並且與《碧血劍》同為八點檔,結果還是慘遭暴打!

蕭炎不準備讓TVB就這麼前後夾攻自己,就在TVB的《狂潮》首播當天,他又在片尾曲後面播了一段《射鵰英雄傳》的定妝照影片,公佈了主要角色的扮演者和劇中造型。

羅峰的金蛇郎君形象這些日子已經火遍全港,邵氏和嘉禾都開始接觸這個突然就火爆香江的大明星。

“嘉禾”方面派出的自然是總經理何冠昌,但雙方一來沒有舊交,二來羅峰心裡已經決定了要跟邵氏合作,所以儘管何老闆親切地招呼羅峰,稱讚他樣貌俊朗,演技出眾,導演功力也不同凡響,拍的電視劇比邵氏的電影還要吸引人云雲,但羅峰心裡還是沒什麼波瀾。

一般人被何冠昌這樣的大人物如此恭維,肯定早就暈頭轉向,不知道東南西北了。

但是羅峰對這種嘴炮沒有絲毫感覺,表面上客客氣氣,心裡卻毫無波瀾。

何冠昌見到這個年輕人不吃這套,又跟他談起了嘉禾的實力、完善的發行網、這幾年在推出新人上的成功舉措等等,尤其是舉例許冠紋的成功之路,意思是嘉禾同樣可以採用同樣的方式,與他合作拍攝電影。

羅峰這回表面上感興趣了,但心裡還是不覺得這種合作模式很好。

許冠紋是與嘉禾共同製作,然後由嘉禾負責發行,旗下院線進行放映。

但這種合作方式,利潤實際上都被嘉禾賺去了。

兩年前,雙方合作拍攝《鬼馬雙星》時,許冠紋在出工出力又出了一部分錢的情況下,大部分利潤還是讓嘉禾給拿去了。

去年,雙方再次合作《天才與白痴》,這次憑藉上一部電影的大賣,許冠紋自然享有更多紅利。

但最後大部分的利潤還是落入嘉禾腰包,因為許氏電影公司本來就是由嘉禾幫助建立,人家也是有股份的,再加上發行和院線都是嘉禾的渠道,這還怎麼玩?

今年,許冠紋希望自己的分成能再多一些,但是嘉禾不再妥協,許冠紋最終拿到手的分成依舊有限。

這個年代,電影票房分成是有固定比例的——製作公司、發行公司、院線,這三方分別能拿到多少錢,雖然根據各方體量不同會有一定變化,但與固定的比例不會相差太多。

一般而言,如果製作公司、發行公司、院線,三方全都是分開的,那麼一般是預設2:3:5的比例,

根據各方強勢的不同,這個比例會有所變化。

但最強勢的始終是院線,所以比例的變化,只不過是製作公司和發行公司誰拿的多一些。

這也使得大部分獨立電影公司都是自己來發行,這樣票房分成才會多一些。

但發行網在這個年代也是決定票房高低的重要一環,缺失發行渠道的下場會如何,當然是八CD沒什麼好下場。

所以又有一些獨立製片商選擇買斷式合作,直接把電影賣給邵氏和嘉禾。

反正這個年代要製作一部電影速度很快,這樣的合作方式不需要擔風險,長做常有。

這也導致了香港每年都有數百部電影上映,但大多數都是粗製濫造,哪部電影若能大賣,後續跟風作品就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嘉禾是目前香港僅有的兩家集製作、發行和院線為一體的公司,但同時也發行由其它獨立電影公司製作的電影,特別是在執行體制要比邵氏靈活許多,不光有買斷方式,也有票房分成的合作方法,所以更多的獨立電影公司都喜歡和嘉禾合作。

羅峰的電影若是想進入嘉禾院線放映,想來分成比例不會差,甚至有可能更高。

問題是元旦檔期有《半斤八兩》存在,嘉禾肯定不會把最好的資源再拿給他,除非羅峰連發行也交給嘉禾,但那樣他能拿到25%的票房收益就不錯了。

這個比例當然也可以談,但花樣無非是第一週某某比例,第二週某某比例,第三週和第四周又是某某比例……

如果他有許氏兄弟的影響力,嘉禾或許還會考慮一下這種分配方式。

但一般的製作公司,嘉禾這種大公司可沒工夫跟你玩這些數字遊戲,肯定是一口就回絕了,估計連聽都不願意聽。

嘉禾對於普通的獨立製作公司,都是直接拿出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固定方案,你要答應就答應,不答應就找別人去,反正這個方案已經比邵氏更好了。

羅峰知道除非他和許氏兄弟一樣把發行權交給嘉禾,再簽下長期合作的協議,否則再談也沒什麼用。

所以不管何冠昌如何忽悠,他心裡都沒什麼情緒波動,嘉禾只不過是他用來和邵氏談判的工具。

何冠昌這邊把糖衣炮彈全打完了,發現還是沒能打動羅峰,只能使出最後的絕招,掏出一張50萬的拍片定金支票。

羅峰面對鉅款,終於激動了一些,但這只不過是故意做給何冠昌看的反應,不然也太不給面子了。

但這個片酬,其實已經算非常高了,如果票房達不到三百萬,那嘉禾估計都沒什麼賺頭,顯然是拉攏他進入己方陣營的一種手段。

這也能看出嘉禾憑什麼把邵氏一腳踢走,光是這個魄力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嘉禾高層認準了羅峰會大火,馬上就安排何冠昌親自過來下重注。

這個待遇,基本和許冠紋拍攝《鬼馬雙星》時差不多了。

但反觀那位邵老闆卻是太小家子氣,該省的時候省,不該省的時候還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