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這麼回覆,是因為西班牙人在解釋的信件中說,有華人傳謠,說呂宋島上有能長金子的樹,大明已經得知這件事,要發兵遠征呂宋,開疆闢土。

西班牙人迫於無奈,恐慌之下,才對當地大明百姓進行屠殺。

馬尼拉第一次屠華事件中,華人幾乎死絕,這種由西班牙殖民者傳出的一面之詞,當然是不足信的。

至於那段視海外華人為商民、棄民兩重低賤身份的回覆,其實是時任福建巡撫徐學聚給的福建官府回覆。

並且那段官方回覆前面其實還有一句——“皇帝以呂宋久相商賈,不殊吾民,不忍加誅。”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皇帝認為,呂宋是我大明百姓經常去經商的地方,所以那裡的百姓和我大明百姓也沒多大區別,也是我大明人。

這樣看來,大明朝廷、官府雖然認為呂宋的海外華人是商賈、棄民,但說到底還是認同其大明百姓身份的,對西班牙人也隱有警告之意。

不過,大明針對西班牙人第一次屠華事件的整體回覆、應對,仍是讓已經深受現代思想影響的朱媺娖感到心寒。

所以,她已經暗下決心,決不允許西班牙人在呂宋第三次屠華,同時也要扭轉朝廷上下視海外經商、闖蕩之人為棄民的觀點。

不過這件事並非短時間內能辦到的,也需要一定的契機···

時間來到昭武三年九月。

秋高草黃馬正肥。

甘肅,鎮夷所長城三十幾裡外,毛目頭墩。

這算是明軍目前在鎮夷所北邊設立的最遠的一個邊墩。

大明為了提防敵人的入侵,在邊境各地設定墩臺,以傳烽火狼煙。

所謂墩臺,指的便是土墩、烽火臺。

一般是三里一墩,五里一臺,若是緊要之地,甚至會一里一墩。墩在邊牆(長城)之內稱為火路墩,在邊牆之外則稱之為邊墩。

正常而言,每墩會駐守五到七名將士守衛。若遇大股敵人來襲,便需要點燃烽火、狼煙,傳遞敵情,然後再視情況向烽火臺,或者更上級的邊堡撤退。

毛目頭墩因位於張掖河(弱水)一分流點,地理位置還算緊要,故墩建立的稍大,在李過等人駐軍於甘肅後,更是以一什將士輪流駐守此邊墩。

為了便於觀望敵情,墩都是用土壘起來的高臺,然後於高臺之上建造小型堡壘。

如毛目頭墩,墩臺便有三丈之高,臺上堡壘更是高達四丈。

裡面的設定主要有烽燧、廚房、宿舍、兵甲房、彈藥房等基礎設施。

以前明軍將士凡來此輪戍,三月一換。自李過等大明新軍接手後,則換成了每月一換防。

如此之外,守衛墩臺的邊軍將士裝備、武器等也都更換一新,伙食質量也比之前提高了很多。

張二全是甘肅衛所軍戶出身,十年前他大哥隨甘肅一位參將到陝西平定農民軍,陷於戰陣,還不到十八歲的張二全便弟承兄業,成為了甘肅邊軍之一。

今年開春,李過等新軍來到甘肅省,接管邊防,並由募兵司、軍訓司的人對以前的甘肅官軍進行遴選、整編、集訓,張二全成功透過了所有考核,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甘肅省衛戍軍。

為啥說光榮呢?

因為在新軍中,即便是最底層的衛戍軍待遇也是以前張二全連想都不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