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光明道:“荷蘭東印度公司雖然是一家公司,但卻是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參股的,實際和大明糖業公司差不多,是受到其國家一定掌控的。

東蕃島作為荷蘭人在東亞的重要殖民地,你們大明還要他們割地賠款,事情這麼大,恐怕不是該公司巴達維亞總部能做得了主的。

不論其向公司總部稟報,還是讓其國家過問,都需要將訊息傳回荷蘭本土。

荷蘭距離南太平洋有萬里之遙,這一來一去,再加上荷蘭本土決策者思考、商議的時間,怕是得一兩年後才能有結果。”

“這麼久啊?”朱媺娖聽了柳眉微蹙,不禁道:“我都恨不得幫荷蘭人安裝上電報了。”

郝光明笑道:“就算有電報,節省了資訊傳遞時間,這種國家對弈級別的談判也不是短時間內能搞定的,你還是有點耐心。

反正如今東蕃島剛收回,進行最基礎的發展建設恐怕都要幾年。

大明水師換船、換裝也不完全,現在要去大洋上與歐洲人較量,還是有點早了。”

說到這裡,朱媺娖忽然記起郝光明曾提過一嘴的某件事,於是問:“相公,我記得你說過,歐洲殖民者中最殘暴的便是西班牙人、其次英國人。

還說在我們明朝,西班牙便在呂宋三次屠殺我神州海外百姓。以現在的時間點看,屠華事件都已經發生了嗎?”

作為一個明末歷史愛好者,這種恥辱的、重點的資料郝光明是大概記得的,都不需要上網查詢資料。

他聞言道:“第一次是發生再1603年,西班牙人一次性屠殺了2.5萬華人。

第二次發生在1639年,西班牙人一次性屠殺了2.1萬華人。

至於第三次,按照後世歷史發展,將發生在1662年,死於西班牙人屠刀下的又有2.5萬華人。

當時,鄭成功在得知屠華事件後非常激憤,原本準備領軍遠征菲律賓的,可惜還未出師就病死了。”

鄭成功被評價為民族英雄是有原因的,不僅是因為他從荷蘭人手中收回了東蕃島,還因為他濃烈、執著的愛國情懷。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鄭成功年輕時多半是個憤青。

他雖然是鄭芝龍這個海賊王的兒子,但從小就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後來更是在南京國子監學習,相當於現代的大學生、研究生。

還拜了錢謙益為師——錢謙益能成為當時的文宗,在弘光朝投靠阮大成及後來降清之前,名聲還是很可以的,教導學生肯定也以忠君愛國及儒家思想為主。

所以,不論鄭成功個人能力如何,幾次出世北征的結果如何,其愛國情懷都不應該被質疑。

朱媺娖聽完郝光明的話,不禁語氣堅定地道:“這個時空,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西班牙人第三次屠殺我大明百姓的!”

說起來,朱媺娖對呂宋島馬尼拉三次屠華事件的具體時間記不清楚,卻對當初聽郝光明給出的一份歷史資料印象深刻。

西班牙人在第一次屠華之後,聽說了大明的強大,害怕得罪明國,引起貿易封鎖乃至戰爭,就向大明朝廷送去一封解釋的信件。

直到一年多後,才收到大明的一封回信。

該信件中如此道:“海外爭鬥,未知禍首。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戈。又商賈棄家遊海,壓冬不回,父兄親戚,共所不齒,棄之無所可惜,兵之反以勞師。”

有些粗陋的歷史文章中,直接將這段話當成萬曆皇帝的親自回覆。

雖然朱媺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還是既羞愧又氣憤。

根據郝光明的解釋,當時西班牙人的信應該是傳到了福建官府,然後由福建官員將該事賺稟給朝廷知曉。

至於西班牙人的信件,多半是不會被送過去的。畢竟當時其只是以西班牙呂宋殖民地總督的身份,而非西班牙國家乃至國王。

所以只配對接大明的地方官府。

根據《明神宗實錄》中的說法,當時萬曆皇帝得知此事後的態度是:“呂宋,也著嚴加曉諭:勿聽奸徒扇惑,擾害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