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時其實已經存在著大量隱田,並且戶部掌握的魚鱗冊也多因過時、混亂而不實,實際上的民間田畝肯定要多出很多的。

果然,等到萬曆朝,張居正進行全國性大規模清丈田畝之後,戶部所轄耕地數字直接激增到700萬頃!

若再加上400多萬頃的軍屯田地,那邊是一千一百多萬頃!

在萬曆三十一年,出現了歷史上大明田畝的最高數字——1161萬餘頃!

需要注意的是,張居正改革並不徹底,且人亡政息,清丈田畝說是全國性的,實際仍有許多地方未實施,諸如皇室、藩王、勳貴之類的特權階層也避開了清丈。

所以,當時大明的實際耕地面積肯定要更多。

萬曆之後,天啟、崇禎加在一起的這二十幾年間,南方還好,也就貴州遭受了奢安之亂,可北方卻是天災人禍不斷。

待到朱媺娖登基稱帝時,北方許多土地都被拋荒,百姓或死或逃,十不存一。

這種情況下,藩王、勳貴、地主都活不下去,跟著逃往南方,自然是沒多少趁機兼併土地的。

所以,經過朱媺娖發動的這一次清丈田畝,北方如河南、山東、山西、山西、北直隸、甘肅六省,雖然也透過清丈多出了一些土地,但並不誇張。

可南方的幾個省份看起來就很過分了。

其中以浙江透過清丈增加的田畝最誇張。

在明初,洪武二十六年記載的浙江田畝多達5100多萬畝,建文時期縮減到4700多萬畝。

不瞭解的人,可能會疑惑,剛不是說明初墾荒增加耕地面積嗎?怎麼建文時期耕地面積反而減少了?

這是因為,所謂耕地指的是種植糧食的田地。

洪武時期重農抑商,以生產糧食為主,即便是浙江號稱“七山一水兩分田”,可如果官府要讓在山地上種糧食,那山地自然也就算是耕地。

隨著承平日久,人們在填飽肚子之餘開始其他方面的物質追求,在加上官府管制變得鬆弛,乃至政策更改,耕地改種經濟作物,或是直接種樹,這耕地面積自然就減少了。

事實上,在後世大夏國浙江的耕地面積在2019年僅為2000萬畝左右——不是開闢耕地的能力不如明初,而是不需那麼多耕地了。

不過,朱媺娖不需要跟後世大夏國對比,只需跟萬曆朝對比即可。

至於天啟朝、崇禎朝,資料都是照抄萬曆朝的,根本沒有對比的意義。

萬曆朝清丈之前戶部典籍記錄的浙江耕地面積為3900多萬畝,清丈之後則是4300多萬畝,也即是清查出了400多萬畝隱田!

此番清丈隊伍,先是匯總浙江各府縣魚鱗冊,計算耕地總數,發現浙江耕地直降到了3700多萬畝!

最後經過清丈,實際耕地面積為4100萬畝,再次清查除了400萬畝的隱田!

如果算上因改種桑樹等經濟作物成為林地的200多萬畝天地,說明在萬曆十年之後,浙江土地兼併及隱田固態萌發,僅用了六十年左右再次變沒了600萬畝耕地。

氣憤之餘,朱媺娖又不禁深思其中原因。

覺得和崇禎年間浙江的幾次大天災,以及朝廷徵收三餉等苛捐雜稅太重脫不開關係。

在天災及沉重的稅賦下,不知多少百姓被逼得賣田地,自然就給了地主階級兼併及隱匿田地的機會。

說起來,浙江清丈查出的隱田面積只是相對浙江的總耕地面積來講較誇張而已。

真正清查出隱田多的還是南直隸、湖南兩省。

就這,還是南直隸分出了江北,湖廣被分為湖北、湖南的緣故,不然在湖廣和原來的南直隸清查出的隱田只會更多···

瀏覽一番後,朱媺娖翻到了後面,終於是瞧見了如今大明的耕地總數——1350萬餘頃!

即13.5億畝!

看到這個數字,朱媺娖不禁柳眉微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