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壕鏡談判,各有算計(第2/2頁)
章節報錯
按理講,論為官長短、資歷,黎玉田、鄭鴻逵都在陳際泰之上,然而此時卻是陳際泰坐在主位,黎玉田、鄭鴻逵則分作左右首位。
鄺露、黃天賜則坐在左右末位。
因為此番與荷蘭人談判及相關事宜,乃是以陳際泰為總負責人。就連鄺露這個外交使者,也僅是談判
負責人而已。
不過,若有人在場,便會發現此時這幾位大人物討論的並非談判之事,而是壕鏡之事。
「陛下有旨,在與荷夷談判之前,先解決壕鏡問題。若有需要,可動用武力。」說到這裡,有兵部侍郎加銜的陳際泰看向了鄭鴻逵與黃天賜,問:「水師與衛戍軍都部署好了吧?」
鄭鴻逵先道:「陳撫臺放心,水師第十一鎮、十二鎮、第十三鎮就廣東海面上游弋,另有水師第十四鎮在珠江灣、伶仃洋待命,一旦有變,立即便可以呼叫。」
黃天賜則道:「我部第一營、第二營已經在壕鏡之外實施了包圍,第三營則在市舶司附近待命。軍令一下,便可攻入壕鏡。」
陳際泰微微點頭,道:「陛下旨意很明白,武力只是不得已才可動用,兵不血刃地解決壕鏡問題,才是最佳選擇。」
聽陳際泰再次提到壕鏡問題,鄭鴻逵、黃天賜這兩個武將還好,不用多想,只需等待命令就行。
黎玉田、鄺露卻是回想起了之前瞭解的壕鏡諸多資料。
後世一般人心中,壕鏡就是葡萄牙從大明租的,每年五百兩銀子的地租。
可實際上,這件事中有許多曲折。
說大明不重視葡萄牙及壕鏡這麼一小塊地方也好,說是大明不知被他國租借土地代表何意也好,總之,大明實際是被迫租借壕鏡給葡萄牙人的。
西方殖民者中,葡萄牙商人(也是殖民者、強盜)最先到達東南亞的。
他們在1511年(正德六年)滅掉了馬六甲王國(明音譯:滿剌加),阻斷了神州到印度洋的貿易航道。
1513年,一支葡萄牙商船隊伍(也是海盜、殖民者)來到珠江口,要求登陸貿易,未能獲得大明官府批准,於是在海面上與大明商人進行交易,實際也就是走私。
這段時間,葡萄牙人瞭解了大明及珠江口一帶更多的情況,與大明的海盜、走私者相互勾結,遭到大明官府打壓,於是同年便直接佔領了屯門海奧(屯門島),修築工事,設刑場,制火器。表面上時模彷大明的強盜、海盜佔山為王,實際卻刻石立碑,以示葡萄牙對此處的佔領。….
葡萄牙人很會鑽營,繼續瞭解大明國情後,他們透過賄賂廣州市舶司的鎮守太監「上達天聽」,用金錢開道,與當時正德皇帝身邊的江彬等倖進佞臣以及太監搭上關係,聽過這些人,使得正德皇帝對弗朗機(葡萄牙)人產生好感。
因此,廣東官府這邊便預設了葡萄牙在屯門島「佔山為王」的事,一時沒管。
大明此前多年都是實施海禁政策的,但在1514年,廣東右布政使吳廷舉擅立《番舶進貢交易之法》,規定外國商船不受限制,一到廣東就可以上稅、賣貨。
【鑑於大環境如此,此政策一出,廣東幾乎就是對海外之國全面開放了,一時間外國商船絡繹不絕。葡萄牙商船自然也來得更多了,行動也更自由。
然而這種開放終究不是當時的大明官府所能把握的,東南亞、南洋諸國商船且不說,如葡萄牙等殖民者實際就是強盜,此番一獲自由,可不僅僅是在廣東進行貿易,還時常搶掠,擾民慎重。
當時有御使及廣東地方官向朝廷上奏,請求驅逐葡萄牙人,但因為正德皇帝對葡萄牙人有好感,也喜歡西洋奇巧之物,不允,此事便不了了之。
葡萄牙人得知正德皇帝的態度後,則更加肆無忌憚。
在1517年(正德十二年),甚至發生了葡萄牙船隊駛入珠江,欲闖入廣州城之事。.
靈靈吼
&n,隨時隨地都可以暢閱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