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會同館。

作為大明款待外國使者的機構,會同館初建時便有房四百八十間,分為南北兩區。

北區款待西域及北方遊牧民族的使者,南區則用於款待朝鮮、日本、琉球東南半島及南洋諸國的使者。

後來永樂遷都,被劃分在南區的使者也多半是由南京方面負責接待。

再加上南京依靠江南不怎麼缺錢,時至今日,南京會同館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破舊,反而房間更多,修建得更體面了。

因為朝鮮使團人不算少,會同館暫時又沒有其他國家的使者接待,便將朝鮮使團安排在一座頗大的三進大院中。

會同館安排的常餐說不上豐盛,但絕對營養可口。

這般招待算是不錯了,但使團主使金孝成、副使崔文秀卻整日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的。

因為他們來南京已經兩年多了,卻一直得不到大明昭武皇帝的召見,甚至連禮部、鴻廬寺的高官都沒見著。

“前段時間國內又來人催促了,說清國出兵至漢城,威逼大王及群臣幫著徵兵、徵糧。

更過分是,他們赫然在咸寧道、平安道設官,建立統治,並誘惑百姓剃髮易服,做清國順民。

再這麼下去,恐怕不僅平安道、咸寧道要被清國奪去,便是黃海道都未必能保得住呀。”

聽了崔文秀這話,金孝成眉頭皺得更緊了,道:“你所說我又何嘗不知?但大明這邊看不到我朝鮮悔過的誠意,上面便不願見我等,我又有什麼辦法?”

來南京這麼久,兩人自然弄清楚了大明皇帝及朝廷的態度。

之前朝鮮是大明的第一藩屬國、鐵桿小迷弟不錯,可問題是你們沒有堅持到最後,就投降了大明的死敵清國,並且還出兵、出糧幫清國打大明。

清國入關的兵馬中,就有一兩萬朝鮮兵,其中還有相當部分做了大明的俘虜,如今還充作苦役贖罪呢。

所以,叛明降清之事,朝鮮君臣就是想抵賴也不成。

金孝成曾上書解釋過,崇禎九年皇太極親征朝鮮,攻破了漢城,他們朝鮮君臣逃都沒逃掉,為了避免被滅國,只能屈膝投降。

也即是說,朝鮮叛明投清是為了生存不得已為之。

這話大明上下可不愛聽了。

你朝鮮叛明降清是不得已為之,那洪承疇、吳三桂等降清之明臣算不算在生命受到威脅下不得已為之?

大明如果因此就原諒了朝鮮,豈不是說洪承疇、吳三桂等一批降清貳臣都可以原諒?

若這些人被原諒了,大明如何對得起那些面對外敵死戰不降,與城共存亡,為保衛國土、百姓而死的大明英烈?

這話一出來,當時就讓保守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洗禮的金孝成、崔文秀啞口無言。

事實上,當初皇太極攻破漢城時,朝鮮確實有一批剛正清流之臣要死社稷,為大明盡忠的。

只可惜朝鮮王李倧及掌權的文武高官怕死,選擇了屈膝投降。

現在衝向已經給清國當了十來年的狗腿子,再說什麼也沒用了。

不過,大明不愧是天朝上國,在金孝成、崔文秀的解釋及苦苦哀求下,還是答應給朝鮮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只要朝鮮能向大明表示出應有的誠意,令大明昭武皇帝及大臣們滿意,便有機會重新成為大明的藩屬小弟。

可惜的是,之後無論兩人苦苦詢問還是使出各種手段,都無法獲知大明的具體條件。

用鴻廬寺與他們接洽的官員的話來說,就是:既是表現誠意,該怎麼做就得你們自己思量,怎能讓我大明直接提出要求?

若我大明真那麼做了,豈不是顯得我大明趁人之危、恃強凌弱?

之後,兩人傳信回去將這事跟朝鮮國內君臣說了。

朝鮮君臣商議後,覺得要表現悔過誠意,首要一條就是得和清國劃清界限,不再供給清國錢糧、兵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