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八旗滿洲實際只有六旗,正藍旗、正黃旗名存實亡。其餘六旗也都縮小了編制,最少的只有兩千多人,最多也只有五千餘人。

八旗滿洲軍隊只剩近三萬人,其中精銳,也即是以前的老八旗滿洲兵更是僅有萬餘人。

這萬餘八旗滿洲精銳中,原隸屬於代善的正紅旗、鑲紅旗人數要佔一半以上。

按理說,坐擁八旗滿洲過半精銳,代善應該成為八旗集團的大當家。

然而代善一系卻並不被包括兩紅旗在內的諸多滿洲將領看好。

代善本人已垂垂老矣,疾病纏身,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嗝屁。

他生有八子,七個戰死,如今僅剩一個側福晉所出的瑪佔,只是能力一般的平庸之輩。

孫輩中,原本薩哈鱗次子勒克德渾極為出色,在清軍入關後甚至被封為貝勒。可惜在北伐之戰中,其人雖然撿回一條性命,卻斷了雙腿,成為了廢人。

至於其他代善孫輩,多年少、年幼,還看不出什麼。

這種情況下,原本就善於政治的多爾袞稍加拉攏,一批兩紅旗的將領就投靠了他。

後來多爾袞又收服了原屬於正黃旗的鰲拜,如今的清國第一戰將,命其領兵隨洪承疇去威逼朝鮮君臣,領的便是部分投靠於他的兩紅旗兵馬。

鰲拜完成此任務回來,卻依舊領著這部兵馬,完全沒有歸還給代善的意思。

便讓這部分兵馬實際成了多爾袞的。

但多爾袞顯然還不滿足,此番又想以防守赫圖阿拉為理由,再拿走部分兩紅旗兵權。

代善發現他根本沒理由反對——在多爾袞早有預謀的佈置下,目前赫圖阿拉的精銳主要就是兩紅旗。而要抵抗明軍,沒有以前的老八旗精銳是不行的。

至於說利用這部分兩紅旗精銳滅了多爾袞,代善既沒有信心做到,也不想這麼做。

一則,他不知道兩紅旗中到底有多少人投靠了多爾滾。

二則,赫圖阿拉周圍除了八旗滿洲精銳,還有三千餘八旗漢軍精銳,五千餘八旗蒙古精銳,以及多爾袞直接統領的兩白旗三千餘精銳。

雖然說統屬這些兵馬的將領,也未必就絕對忠誠於多爾袞,但至少目前都受多爾袞調遣。

所以,真的內戰,代善其實對滅掉多爾袞毫無把握。

況且,滅了多爾袞對他也沒多大好處。

他都已經老病將死,不知還能活幾年,僅剩的一個兒子瑪佔是個平庸之輩,也不得他喜歡。

所以,他奪多爾袞的權圖什麼呢?

就算他僥倖成功,在內戰中傷了元氣的清國還能在大明的威壓下苟延殘喘嗎?

多半是不能的。

所以,明知多爾袞留下兩紅旗兵馬守衛赫圖阿拉有,有奪取兵權之意,代善卻只是稍稍沉默,便點頭同意了。

多爾袞見此暗鬆了口氣。

大清都衰弱到了這種地步,他又何嘗願意與代善發生內訌呢?

為了向代善表達誠意與信任,他都把寶貝女兒東莪交出來,給代善帶去鏡城。

如今大清很多人都知道,沒有兒子的多爾袞已經在將女兒東莪當做繼承人培養了。有個大明昭武女帝在前面,大清對於一位女主倒並非不能接受。

反過來說,將來大清女主繼位,倘若能力不行,下面的人想要換人,或者自己上位,豈不是更容易?

所以,多爾袞培養東莪做大清儲君的事便被八旗貴族及蒙、漢將領默默接受了。

···

離開了議事的漢宮,多爾袞回到了他所居住的後宮,實際就是一座普通的、甚至有些狹小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