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以後新聞司還將讓記者職業如賬房(會計)一般正規化,透過考試才能獲得新聞司發放的記者證,才能到各報社任職並進行採訪和撰寫新聞。

總之,梁孟昌在報社的級別也不低,屬於上吏,在這次的記者團中更是主要負責人。

似乎是對程頌頗為看重,一路上樑孟昌經常會找程頌閒聊。

除梁孟昌外,記者團還有一名記者李道贏,一名助理記者杜杏。

最初讓程頌頗為驚訝的是,杜杏竟然是個女子——他此前根本沒想到有女子做記者,還是大明報的記者。

後來經過樑孟昌的介紹,他才知道杜杏身份並不一般。

杜杏父親杜其初乃山東莒州進士,曾任紹興知府,可惜在崇禎十三年病逝,隨後杜家家道日衰。

崇禎十五年,清虜入寇,自北直隸進入山東,莒州亦遭劫難。

杜李讓其妻紀映淮攜帶老母、幼子以及杜杏到母舅家避亂,他卻和十數名好友一起投入知州部下,守城抗清。

堅守數日,城破被俘,戮於北關“好漢塋”。

因崇禎末年,天下各地皆亂,其母舅家亦因劫難而毀。紀映淮只能帶著皆為婦孺老弱的一家四口躲進深山,靠種田及採摘野菜,才勉強活了下來。

朱媺娖繼位,朝廷這兩三年一直在撫卹各地抗清將士及義士家屬,莒州杜家亦在其列。

不過,杜杏能到大明社當記者,主要是因為她與嫂嫂紀映淮俱有文才。

其嫂紀映淮曾有詩詞、文章被大明報及其他報刊刊登,杜杏亦深受新文化、新思潮影響,於是年初隨鄉人來南京,期望能在此謀生。

因有紀映淮的介紹信,自身文才、素質也過硬,便透過筆試、面試,入職大明報報社,被當做預備記者培養,一個月前才轉為助理記者。

記者團的攝影師趙愷則是另一個讓程頌感興趣的人,準確的來講,是對其掌握的照相機感興趣。

因為已經有很多期大明報上出現過相片,所以,趙愷一解釋,程頌就接受了照相機的存在——當今天子得天所衷,能往來後世,帶來諸多寶物的事並非什麼秘密,甚至可以說是大明人盡皆知的事了。

作為一個少年人,程頌不僅不害怕被照相,反而喜歡照相,甚至想要親自嘗試操控照相機。

可惜照相機屬於報社極為重要的裝備,除攝影師趙愷,其他人根本不準接觸。

甚至,此番記者團多出兩位出自御林軍的隨行護衛,也多半是為了保護這部照相機。

說起兩位御林軍,程頌同樣好奇,尤其是其中一位出自朱雀營的女兵,黃煥英。

黃煥英已經已二十幾歲,容貌只能算普通,膚色還偏向小麥色,但眉眼間自有一股英氣,其嚴肅時,甚至讓程頌感到害怕。

記者李道贏曾告訴程頌,黃煥英是真正上過戰場、殺過敵的,至於殺過幾個人,他就不清楚了。

此時,黃煥英與另一名御林軍將士各自坐在這節車廂的對角,審視每一個進入車廂的人。

只見其竟然留著一頭才及耳的短髮,外傳一件寬大道袍(道袍也屬於明末百姓常服之一),身形略顯得有些胖。

但李道贏曾偷偷告訴程頌,黃煥英里面是穿著朱雀營甲衣的,實際上身形頗為苗條。

當時程頌看李道贏的目光就一陣古怪。

此時,見李道贏一直賴在黃煥英對面,用各種火車上的幹過、點心、飲子獻殷勤,就算沒人說,程頌也看出來李道贏在追求黃煥英了。

黃煥英對其愛答不理,若是李道贏惹得她煩了,還會瞪一眼,立馬嚇得李道贏正襟危坐、一聲不吭。

據杜杏私下裡跟程頌說,李道贏之所以喜歡上黃煥英,是因為有次他去做比較危險的採訪時,隨行的黃煥英救過他的命,因之生情。

至於黃煥英對李道贏是否有意思,大夥兒中卻是沒人看得出來。

但程頌覺得,黃煥英應該並不討厭李道贏,不然其獻殷勤時,就該被黃煥英一腳踹倒了。

另一名御林軍將士出自虎賁營,叫李良奇,三十幾歲的樣子,據說是個會武功的高手。

然後便是三名團務,也即是負責一路辦理各種雜務的人。但這三名雜務也都是經過訓練的,同樣可充當護衛。

畢竟他們此番要去邊牆之外,又帶著照相機這種御賜寶物,安全還是得有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