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女帝怒,十人團(第1/2頁)
章節報錯
紫禁城,武英殿。
朱媺娖柳眉微皺,面帶冷色地道:“詳查涉及此事的報社、編輯及文章作者,若有問題的,嚴懲不貸!”
“臣明白了。”下面的錦衣衛南鎮撫司指揮同知李振武應道。
他確實明白了,朱媺娖對此番小部分民間報刊刊登文章質疑衛戍軍犧牲將士之事很生氣。
古有“帝王一怒,天下縞素”,朱媺娖此番生氣雖然不至於那麼嚴重,卻也代表有一批人要倒黴了。
李振武已經決定,定要讓手下人將涉事人員的三族都查一遍,但凡誰有問題,便交予有司嚴辦。
李振武離開後,朱媺娖又召見了黃淳耀、柳如是。
得知新聞司已經發文嚴斥那些刊登質疑衛戍軍犧牲將士文章的報社,並明令其他報社不得再刊登相關文章後,朱媺娖只是微微點頭。
因為她明白,用這種強硬手段控制局勢,雖然可以讓後面再無報刊質疑犧牲將士之事,但多半會被人認為是朝廷惱羞成怒了。
但利用新聞司立即控制住輿論也是必須的,否則放任下去,她之前苦心營造的大明上下在憋屈感中努力大生產、大練兵的大局(氛圍)就全完了。
但要從根本上消弭之前不利輿論造成了負面影響,還是得靠官方報刊引導。
於是朱媺娖又詢問大明報這邊的應對。
得知柳如是已經向甘肅派出了記者團,準備實地對相關人物進行採訪,以事實對那些質疑的報刊和人進行打臉,她這才神色稍霽。
等到黃淳耀、柳如是退下,朱媺娖回到竹林老宅這邊吃午飯時,不禁跟郝光明感慨道:“輿論可真是一柄鋒利的雙刃劍啊。”
郝光明道:“那可不是,別說你,便是我們現代國家,很多都未必能掌握好這柄雙刃劍。
我們的社會中,經常有人因為輿論而受傷,甚至被逼死。
但輿論這柄雙刃劍如果用好了,在某些方面確實又能起到奇效。可以說是讓人又愛又恨吧。”
聽郝光明這說,朱媺娖又擔心起大明報派往甘肅的記者團,能否圓滿完成任務。
···
程頌跟隨大明報記者團離開南京後,先乘坐兩百料的小鐵輪從長江轉入大運河,而後由大運河向北入黃河,在由黃河逆流而上至潼關。
在潼關火車站,他們坐上了火車,終點站是:甘肅省會,蘭州!
當坐上這輛火車後,程頌忽然覺得,即便是在甘肅鎮夷所沒能查清楚事情真相,他此行也算是收穫匪淺了。
並非他沒有做過火車,事實上,他之所以能從杭州那麼快到南京,便是藉助了火車的便利。
他從杭州坐船走水路到松江府,在松江府坐火車到的南京。
雖說從杭州坐船走京杭大運河一直走水路去南京同樣方便,但一路上畢竟都是逆水行舟,速度偏慢。在松江府改坐火車的話,從杭州到南京只需兩三日功夫。
此番在潼關,算是他第二次坐火車。
他之所以覺得已經不虛此行,是因為一路上的風物令他大長見識。
比如說南京的繁華,江北大修黃河的繁忙景象,以及黃河兩岸府縣村鎮雖仍殘留著昔日天災兵禍的痕跡,卻已經透露出勃勃生機,逐漸繁華。
‘真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啊。’
這是程頌近來最常發的感慨。
“曲融(程頌字)可是在感慨這陝西地界的風物與河南又有所不同?”
對面傳來的聲音,讓程頌回過來,忙應道:“晚生是在感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對面的人笑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話其實不全對,一個人若想有見識,讀書遊歷缺一不可。所以,以往士子在學習到一定程度後,都會去各地遊歷,增長見聞。”
說話的男子三十幾歲,穿著一身南京今年流行的修身儒服,上唇留著兩撇鬍須,看起來幹練而又不失儒雅。卻是此番記者團的主記者,梁孟昌。
也是臨時加入記者團後,程頌才知道,如今大明各報社皆向大明報報社看齊,將記者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助理記者、記者、主記者、高階記者、特級記者。
不過,目前為止,即便是大明報報社,最高階別的記者也只是主記者而已,尚未出現高階記者。
其他報社自然也沒誰厚著臉皮自稱高階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