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登春,字九高,亦是松江府人,只比夏完淳大兩歲。

其父杜麟徵與夏允彝、周立勳、彭賓、徐孚

遠、陳子龍並稱幾社六子,夏完淳、杜登春等松江府少年士子三年前模仿前輩,又弄了個「求社」。

所以,夏完淳與杜登春不僅是鄉人,還算是世交、社友。

「距離鄉試只剩兩個月,此時來京不算早了。」杜登春笑著給夏完淳倒了一杯茶。

夏完淳喝了口茶,道:「京城確實人文薈萃,尤其是有志考理科者,更是數不勝數。來此,我可是大大長了知識,開了眼界。

對了,幾日前我還加入了「求知社」,與我們求社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是以探索自然科學道理為社旨,九高兄要不要加入?」

杜登春笑道:「我又不準備轉考理科,加進去做什麼?對自然科學我可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

「那可惜了。」夏完淳嘆了句,隨即看到桌上《大明報》,又想起先前的話題,道:「對於大鍊鋼鐵令、大建鐵路令,九高兄有何看法?」

杜登春疑惑,「這報紙上不是隻提了大鍊鋼鐵令嗎?何時又冒出個大建鐵路令?」

「是方才聽茶樓你其他士子取的俗稱。」夏完淳笑道,「朝廷要同時開建四條鐵路,今後還將建設更多,難道不能稱作「大建鐵路」嗎?」

「朝廷如此急切地修建鐵路,我其實是難以理解的。」杜登春道,「以前沒有鐵路,天下人還不是過得好好的?即便鐵路有諸多好處,也可以一條條的建嘛。

若非同時修建四條,就城外南京鋼鐵廠那麼大陣勢,煙囪如林,我大明何至於缺乏鋼鐵?」

夏完淳搖頭,「九高兄所想我不敢苟同——報紙上都說了,不僅僅是建鐵路需要鋼鐵,今後造船、軍功等諸多行業對鋼鐵需求量都會劇增。

也就是說,我大明鋼鐵產量必須提升上去,國力才會進一步提升。

若不迎難而上,大鍊鋼鐵、大建鐵路,儘快發展,豈不是成了混日子?

大家混著混著,恐怕我大明就將變成幾年前的樣子了吧?九高兄,居安當思危啊。」

杜登春雖然與夏完淳熟識,卻也沒行到比他還小兩歲的夏完淳能有如此高的見識,一時被說得臉色脹紅——他畢竟也才二十歲,臉皮還薄得很。

為了轉移話題,他不禁道:「就算你說的對,也不至於說什麼進入鋼鐵廠參與大鍊鋼鐵吧?」

他這是反過來想挑夏完淳話的毛病,好找回面子。

卻不想夏完淳聽了哈哈一笑,很爽快地承認道:「我那確實是一時興奮之言,做不得真。不過,我雖不可能去當鋼鐵工人,可此番鄉試後,我卻準備找個合適地方籌辦一座鐵廠。

這報紙上不是說了嗎,鼓勵民間大鍊鐵,煉多少朝廷以市價收購多少。

鐵本身用處眾多就不說了,朝廷得鐵,以鐵鍊鋼也更方便些,等於利用民間鐵廠提高大明鋼產量。

所以,我若開辦鐵廠,既利於國,又利於鐵廠周邊百姓,還可為自己賺些錢花。」

杜登春聽了這番話卻是瞠目結舌,過了好幾秒才不禁道:「存古,你這是將工匠與商賈的活兒都幹了呀?

你可是秀才,詩書傳家,今秋若考文科中舉也並非不可能,豈能為工商之事?別的不說,令尊、令師恐怕都不會同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