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怎麼會不同意?恐怕他們還會出資支援呢。”夏完淳笑著道,“九高兄至少一年不曾見過我父親和老師了吧?或許不知,他們如今想法與當初已經大有不同了。

其實何止他們,自從《大明報》現世,我每期必讀,後來又看了自然科學特刊。如今一想,只覺得現在所思所言,與過去已然判若兩人了。

聖上所言不錯,儒家為顯學千年,已然走到了盡頭,且儒家道理所涉及的也只有人之思想和社會道理···”

“等等,何謂社會?”發現聽不明白夏完淳用詞,杜登春不禁出言相問。

社會一詞此前並非沒有,卻是用來指社團聚會或者里社節日活動的。夏完淳所言“社會”肯定不是原來的意思。

“九高兄定是漏了某幾期大明報沒讀吧?”夏完淳道,“所謂社會,是由人與環境形成的關係總和,大抵與我們以前所言的‘人世間’、‘天下’,又或者俗稱的‘江湖’意思相近。

儒家道理,在修身方面的作用是母庸置疑的,其次便是洞悉社會中的道理了。

上至於朝堂輔左君王,下至與周遭人相處,儒學所講都很不錯——這可不是我說的,而是聖上透過《大明報》透出的言論。”

因天氣炎熱,說到這裡,夏完淳口渴又喝了口茶。

接著道:“然而,儒家於提升國家生產力、科研能力、工業規模、民生經濟、商業繁榮度,卻沒有直接作用。

千年以來,都只能靠吏治清明、政通人和等軟手段來對上述方面進行恢復,而無法直接提升···”

夏完淳滔滔不絕地跟杜登春講著,卻沒注意到,不知何時,聚集在周圍的茶客越來越多。

其中固然有士紳、商賈,但更多的則是如兩人般的年輕士子。

這些士子中不少人讀過很多期大明報,甚至和夏完淳一樣每期必讀,因此不僅聽懂了他的話,還頗為贊同。

甚至感到佩服——因為有些道理大明報上並沒有直接寫明,是由夏完淳解讀出來的。

“儒家治理天下以農為重,工商為次,甚至一些時候為了發展農業而打壓工商業,卻不知工商,尤其是工,對農業亦有很多提升作用。

遠的,有秦漢自我大明曆朝歷代工匠製造的先進農具,一次又一次地提升了糧食產量。

近的,朝廷如今在各省推廣的仙界糧種,諸位應該都聽聞過吧?

其實那並非仙界糧種,也都是透過自然科學、工業輔助所培養出來的,其中稻、麥畝產皆可達千斤。

若僅用儒家,即便將一本就富足之地治理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又豈能在糧食生產上獲此成就?

正如《大明報》中所言,儒家在生產方面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對生產力提升是有上限的。”

說到這裡,夏完淳又停下來喝茶,卻聽有人道:“這位兄臺方才言歷代農家工具是工匠製造,可據我所知,那些發明者,可大多都是讀書人啊,甚至可以說就是我儒家弟子。” …

夏完淳這才注意到有不少人旁聽。

他不禁微微臉紅,隨即便衝周圍人作揖,最後對那提問之人笑著道:“這位仁兄所言固然不錯,但即便是儒家弟子,當其去想著發明工具以利農桑時,他難道就不是墨與工嗎?”

聽到夏完淳這話,不少年輕士子微愣後便下意識地點頭贊同。

毫無疑問,發明新農居提振農桑,這就是墨家與工家的手段。

問話計程車子先是訝然,隨即也拱手,表示服氣。

···

武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