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二年,六月一日。

南京郊外,龍江造船廠。

今天龍江造船廠與南京輪船製造局所建造的首艘千料鐵甲戰艦下水,朱媺娖為了表示對軍艦的重視,同時也為了親自了解該戰艦情況,便御駕至此。

同行的還有軍務院督理李巖,協理朱大典、馬科、葉廷桂,工部侍郎劉鱗長、郎中宋應星等官員。

說起來,自從去年朱媺娖登記後,在南京城內外成立諸多軍工業的廠、局,龍江造船廠就被撥款,奉旨建造千料以上的戰船。

待南京輪船製造局成立後,又有與其合作製造鐵甲戰艦的任務。

有朝廷鼎力支援,奉旨建造戰艦,龍江造船廠本身就有不錯的底子,再加上中間福建鄭家支援了一批製造海船的熟練工匠,按理說該進度頗快才對。

過了近一年才造出一艘鐵甲戰艦似乎有些慢。

朱媺娖在瞭解其中詳情後,卻知道這個速度已經頗快了。

首先,千料以上的戰船必須要有備好的木材。龍江造船廠奉旨造船,雖然可以從全國各地調運好木材,可運送也是需要時間的。

除此外,找千料鐵甲戰艦沒那麼簡單——雖然大明已經掌握了給四百料戰船包裹鋼板的技術,但輪到千料大船,很多方面技術就需要進行升級,甚至連小部分材料都需要升級。

料是神州古代造船業慣用的單位,雖然最初出自造船所用木料多少,但到了明代,卻是代表船的容積。

按照後世的研究,換算一下,明朝船隻一料約等於排水0.33噸,所以千料戰船實際排水量為330噸左右。

正在下水的這艘鐵甲戰艦因為設計問題,以及各方面需要,實際達到了一千多料,排水量接近400噸。

對於此時的戰船而言,這已經頗大了。

要給這麼大的戰船裝上鋼甲,需要面對的問題可不是一般多。

所以,哪怕有朱媺娖後世的技術支援,龍江造船廠和南京輪船製造局仍是用了近一年功夫,才半成功。

為什麼說半成功呢?

因為這艘鐵甲戰船上的蒸汽動力並不達標——對於千料戰船而言,無論是螺旋槳,還是蒸汽機,所需要面臨的問題都更大一些。

其中蒸汽機的問題倒是解決了,可螺旋槳材料、鑄造等相關問題卻沒能解決掉。

如此,蒸汽螺旋槳就難以成為此戰船的第一動力。

最終船廠工匠們只能讓蒸汽機和螺旋槳成為輔助動力,以船帆為第一動力。

作為一艘“混合動力”的鐵甲戰船,其航行方面雖然相較於理想的千料鐵甲戰船有頗大不如,但相較於這時代的千料風帆戰艦來講,仍舊頗強。

所以,今日來觀看這艘戰船下水,朱媺娖興致還是頗為高興的。

最終為此船賜名“金陵”,稱金陵號戰艦。

並下令,在螺旋槳技術突破前,從御林軍青龍營開始,按水師各鎮序號,先為水師每鎮配備一艘。

同時,開始建造專用於海戰的兩千料以上風帆戰艦。並鼓勵水師各鎮大練兵,爭取早日將大明水師升格為大明海軍。

這讓北伐之戰後,顯得無事可做的部分水師將領都振奮起來···

朱媺娖剛回到紫禁城,電訊處處長於惟馨就送來一個好訊息。

“陛下,廣東黎撫臺所配電臺傳來訊息,丁魁楚貪腐案已基本查清,主要涉案人員也都拿辦,目前只剩下小部分無足輕重的餘黨還在追捕中。”

聽了這話,朱媺娖不禁眸子一亮,當即從其手中接過了電文。

這封電文是由黎玉田和錦衣衛鎮撫使徐智虎、特事局御使金堡聯名呈上來的。

其用詞相當簡略,但篇幅卻不短,幾乎將查辦整件案子的大概過程,以及審訊結果,都稟明瞭。

因為後世歷史上的相關記載,朱媺娖潛意識得多關注了下從丁魁楚家中查抄到的財產——丁魁楚上任時其老家河南歸德府早已淪陷,所以丁魁楚是帶著家人和部分家財一起到廣東的,故能在廣東查抄其家產。

“黃金二十萬兩,白銀二百八十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