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整頓?我大明鹽政已無整頓的價值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徐智虎之所以拖到前幾日才回到南京,乃是為了處置走私通敵賣國晉商群體的財產。
之所以用“處置”一詞,是因為其中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協作,流程也頗多,並非由錦衣衛查抄、押送那麼簡單。
況且,那麼多黃金、白銀,僅靠錦衣衛的人押送也不安全。
所以,早在二月時,朱媺娖就將禁衛軍第二鎮的一個營派往山西。
如今禁衛軍是全員燧發槍,著新式布面甲、鋼盔,又配備鋼刀、手榴彈。
以前明軍的布面甲,即便是精良之作,也不過是內夾鐵片。如今的新式布面甲卻是內甲鋼片——防禦力堪比板甲,卻比以前的布面甲還要輕便,布面也是特殊面料,幾乎可比擬後世次一些的防彈防刺服了。
另外,禁衛軍每營皆配備五十門鋼製虎蹲炮(又稱小鋼炮),十門光明火炮(鋼製紅夷大炮)。
如此裝備配置,一個營足以對抗衛戍軍一至數個鎮。
況且如今大明內部大股賊匪、流寇皆已平定,就連有義軍的地主武裝不是被收編就是被解散,也就剩下一些小股賊匪潛藏在各種大軍難以清剿的山溝裡。
也即是說,大明內部大體以上已經太平了。故這一個營護送查抄晉商所得巨億錢財,完全足夠。
因為在查抄過程中,是南鎮撫司及都察院聯合進行的,還有地方上黃得功的軍隊監督。一些固定產,則又交由商務部國資管理局處理。
所以,自二月份開始,直到三月份,查抄的晉商財產數額才統計出來。
隨後禁衛軍和錦衣衛押送其中的金銀珠寶等財物回京,因車輛眾多,走了兩個月左右才到南京。
···
“臣等參見陛下!”
“平身。”
禮畢,朱媺娖對徐智虎道:“你負責查辦‘走私通敵晉商’一事數月,方才歸家,本應讓你歇息一段時間才是。然國事緊要,也只能讓你多擔待些了。”
徐智虎趕緊道:“此臣之職責,不敢稱擔待。”
辦了八大家為主的晉商走私團體,徐智虎算是立了功,由千戶升為鎮撫使(從四品)。
當然,此前李振武及高勝奇也以累功升為指揮僉事了(正四品),仍是徐智虎上級。
至於晉商案中其他立了功的錦衣衛同樣各有升遷、賞賜。
朱媺娖慰勉了徐智虎一句,便進入正題,道:“你旁邊的,一位是廣東提學副使(學政)林佳鼎,另一位則是行人右司副劉中藻。”
隨著朱媺娖的話,兩名四十出頭的中年官員先後向徐智虎拱手施禮。
徐智虎亦拱手回禮。
昭武朝的錦衣衛雖然也有很大威懾力,但目前為止還沒什麼惡名,反而建立了不少功勞。況且這是在聖前,兩名文官自然不會失禮。
“此番召集三位,乃是為了鹽政。”朱媺娖終於道出了召見的目的,“鹽政之重要,無需朕多講,三位都應該知道的。
然我朝很早鹽政就開始敗壞了——其本應該在便利民眾生活的同時,成為我大明一大財源。
可如今鹽課所供銀兩不僅大大不足,民間鹽價也是虛高,且多劣質鹽。又有私鹽橫行,奪國家之利以肥私人。
朕即位之初,忙於各方面事務,一時無暇顧及。如今國勢漸穩,諸事稍定,這才騰出手來解決鹽政問題。”
聽了朱媺娖這番話,三人都露出肅然之色。
對於歷代封建王朝來講,鹽政從來都是頂大的事。因為鹽課所得,在封建王朝歲入中往往佔據了不小比例,甚至多達一成以上。
對大明來說同樣如此。
若鹽政敗壞,往往也會讓國家財政出現問題。所以,鹽政向來是大明朝政中的大事。
只是鹽政問題牽扯利益甚多,絕非那麼容易解決的。林佳鼎、劉中藻雖然也自負有些才能,有志匡扶社稷,卻不敢輕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