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兩地都和青海接壤,雖然靠近大明的多是一些歸附土司。

但這些土司並不如四川、重慶那些土司一般聽話,再加上固始汗勢力如今在西部如日中天,這些土司究竟心向固始汗,還是心向大明,很難說。

所以,與青海接壤的洮州、岷州還是很需要駐軍的。

為了令甘肅各軍鎮可以互相合作,此番軍務會議還命李過代理提督甘肅軍務之職。

李過及甘肅、陝西各軍鎮總兵都受呂大器調遣。

相較於以前的大明制度,減少了巡撫統兵這一節。

但甘肅也是需要巡撫的——如今朱媺娖還在為甘肅巡撫人選發愁呢。

···

這場軍事會議結束後,張煌言等三位新科進士,以及參謀司參謀劉世勳被留下來談話。

張煌言就不必說了。

陳邦彥是前年鄉試中的舉人,二月份在南京參加會試,雖然只名列三甲,得了個同進士出身。

但朱媺娖透過後世歷史知道這個人,便特旨將其掉入軍務院實習。

劉世勳則是原浙江舟山副將黃斌卿軍中都督僉事。

其人算是在崇禎年間棄文從武的典例之一,為崇禎十年武進士,兼通詩史,腹有韜略。只是仍有些書生氣,實戰經驗有些欠缺。

不過朱媺娖對此人倒是頗有期許,希望其能成長為盧象升那樣文武雙全的儒將。

故黃斌卿部接受整編後,朱媺娖便讓劉世勳進入南京軍事學院將官進修班學習。

至於閻爾梅,此人在後世歷史中的經歷就有些傳奇了。

其為徐州沛縣人,十六歲中秀才,崇禎三年(27歲)中舉人,為復社成員,與張傅、陳子龍齊名。

因反對閹黨,遭受陷害,不能參與會試,一時仕途斷絕。

但閻爾梅並沒有如陳之遴那樣就此痛恨整個大明,進而投清——在清軍入關後,閻爾梅很早就到史可法麾下為幕僚。

他提議讓史可法趁順軍反攻清虜之機進軍山東、河南,收復失地,卻未被史可法採納,於是失望離去。

後徐州、揚州相繼陷落,閻爾梅散盡家財,組織抗清活動。

為了掩飾身份,他更是出家為僧,自稱蹈東和尚。

自1645年起,43歲的閻爾梅流亡於全國各地,矢志復明,雖倍受艱辛,卻百折不撓,志不稍屈!

一直到1673年,即康熙十二年,七十歲的閻爾梅見自己老朽,卻復國無望,這才返回家鄉。

即便如此,他臨終時仍叮囑後人,要恪守大明習俗,不仕清國。

至康熙十八年,77歲的閻爾梅才滿眼不甘地與世長辭···

‘絕對的鐵桿復明志士!’

這是郝光明對閻爾梅的評價。

朱媺娖也是認可的。

此番召見閻爾梅,朱媺娖便是準備委以重任,令其能在此世無遺憾,並見證大明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

第二更。

晚安~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