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教育:以新替舊,勢在必行!(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各州、府則至少開辦一座中學,學制四年——若小學學生透過三年級的畢業考試,便可進入對應的州、府中學讀書。
其中優秀者,朝廷不僅免除書雜費、學費,還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但多數人還是需要自己交納學雜費的。
最後,近幾年內,朕會在南京、北京、成都三府先創辦三座綜合性大學,以及幾所專科學校,學制為三年或四年。
其生源則是各州府中學學生中的優秀者——至於誰優秀,自然還是透過中學四年級的畢業考試來確定。
到了大學,學生便可以根據各人地天賦、興趣愛好,選擇一門專業進行學習,可以是儒學,也可以是自然科學,甚至是軍事···”
朱媺娖大概講了下白皮冊子上的內容,眾人邊看邊聽,不少都露出了疑惑之色。
待朱媺娖講完,陳子壯忍不住先起身問道:“陛下,若行此教育體系,將來朝廷是從大學畢業生中選拔官吏,還是透過科舉選拔?
若並非透過科舉,這一套新的教育體系豈不是廢除了科舉?”
“敢問陳侍郎,何為科舉?”朱媺娖反問,“新的教育體系中,畢業考試難道沒有科舉選拔優秀讀書人之作用嗎?”
陳子壯聽得一愣,隨即低頭看著白皮冊子上的相關考試製度介紹,發現這畢業考試其實就和科舉中的三次院試、鄉試、會試等考試作用類似,都能起到汰弱留強的作用。
這時朱媺娖又道:“另外,朕並非是要立即在全天下實行這一套新教育體系,而是準備逐步實施。
同時,也並非要一下取消科舉,而是會留下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緩衝期。
在此期間,朝廷已經會按期舉辦科舉——新教育體系下的中學生可以參加鄉試,同時擁有秀才、舉人功名者,也可以報名參加中學畢業考試以進入大學。”
聽了朱媺娖這一番話,禮部眾官員不禁面面相覷,一時還是有些難以接受。
見此,朱媺娖便道:“諸位可以好好想一想,議一議。”
於是十幾名禮部官員就當場討論起來。
“相較於以前的官學,這套新教育體系有何不同?或者說有何優秀之處?”
“這還不明白嗎?陛下決意以新教育體系推行新學,而非像以往那樣,讓官學只教授儒學。”
“那為何不直接讓官學教授新學呢?”
“你這問題可就有點沒頭腦了——官學如何會讓讀書人每日按時上課讀書?如何會讓諸科教師完全依照教材教課?
反過來講,倘若官學完全按照這一套來,那它還是官學嗎?和這白皮冊中所言的小學、中學又有何區別?”
“···”
作為禮部官員,上至黃道周這位禮部尚書,下至主事級別的官員,都知道朱媺娖有意推廣自然科學等新學。
而這套新教育體系顯然是為推廣新學服務的。
所以,除非大明不準備推廣新學,依舊抱著儒學為尊不放,否則改用新教育體系便勢在必行。
畢竟老一套的教育體系也就只能教授下儒學,根本適應不了多學科的教學工作。
於是,經過一番討論後,眾禮部官員漸漸安靜下來,隨即黃道周作為禮部尚書,直接起身拱手錶態,“陛下,臣等以為新教育體系可行!”
“善。”朱媺娖露出了微笑。
這些禮部官員沒跟她犟著,不枉她和郝光明費心費力地弄出了《大明教育發展規劃初稿》這本白皮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