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教育:以新替舊,勢在必行!(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次教育專題會議,幾天前朱媺娖就讓黃道周通知下去了,因此禮部主事以上的官員都做了不少準備。
聽朱媺娖提問,卻是禮部左侍郎陳子壯先起身回答。
“陛下,我大明在立國之初便十分重視教育,在太祖時期就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官學體系。
在中央,我大明既有針對讀書人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又有針對宗室的宗學,還有針對各地將領的武學。
在地方,很多村鎮都有社學,或是私塾、族學,而後又有縣學、州學、府學。
昔日,在社學學習優秀者,可被舉薦進入縣學、州學、府學,我大明還會給予錢糧補貼。
若在縣學等官學學習優秀者,則又可被舉薦進入國子監,而國子監則擁有向陛下舉薦人才的權利。
此外,我大明在地方上曾有武學、醫學、陰陽學等專業學府,為大明培養相關專業人才。”
說到這裡,陳子壯頓了頓,露出頗為感慨的神色,接著道:“這本是一套相當完備的人才培養及選拔制度,只可惜後來隨著吏治腐敗,波及到官學,使得宗學、國子監、武學等皆失去其應有作用,名不副實。
到嘉靖年後,各地官學培養出的舉人、進士甚至不如那些書院多。因此,不少地方的官學也漸漸廢弛了。”
其餘禮部官員聽得都微微點頭。
正如陳子壯所言,朱元章在開國之初便十分重視教育。
如今官學體系雖然遠不如洪武、永樂、宣德時運轉良好,但依舊在頑強的運轉著,為大明培養著大量的讀書人。
這讓大明成了神州封建王朝中識字率最高的——後世歷史上,帶清開始實現近代化,在二十世紀初推行近代教育時,曾做過一次識字率統計,結果竟然只有百分之五!(有一說法是不足百分之一!)
並且這還是當時對外公佈的資料,實際資料可能更低。
大明的識字率是多少呢?
在萬曆年間曾有過一次統計,全國成丁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二十!
在大明,南方市井百姓幾乎都粗通文墨。即便是在北方邊省,文教不怎麼興盛的地方,百姓識字的也很多。
如李自成、張獻忠這兩位農民軍首領,都是能識字會寫字的,其他邊軍、農民軍中識字的人也不在少數。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明很多地方都以興辦教育為要務,私塾、社學遍地皆是。
而帶清為了維護統治,進一步掌控科舉考試這柄禁錮讀書人的利器,摧毀了全國絕大多數私塾,並對各地塾學數目進行了控制,這才讓神州底層百姓識字率驟降···
待陳子壯說完,朱媺娖道:“陳侍郎說官學廢弛,是因為吏治敗壞,對,卻不全對。
朕以為,官學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主要還是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與發展。
所以,此番朕準備拋卻舊有官學制度,建立一套新的教育體系。”
說完,朱媺娖便示意連翹將準備好的小冊子發放下去。
對此眾臣並不意外,甚至可以說有些習慣了——很多會議上朱媺娖都會準備好資料,讓眾臣可以參看。
不得不說,這樣做讓眾臣能夠更準確地理解聖意,大大減少了朝議中的爭吵,也提高了朝廷的決策效率。
今日下發的這一份白皮冊,名為《大明教育發展規劃初稿》。
黃道周、陳子壯等人翻看一番,發現上面確實描述了一套新教育體系——
“今後,大明各縣都將設立至少一座小學,並按照朝廷所下發的教材教授小學課程。
當然,目前除了三府之外,其他地方還無法實行三年義務教育,因此各地小學需收取一定書雜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