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顏良辰等秀才來說,“物理”這個詞第一次見到就是在大明報上。此前,他們都以為這個詞是朝廷生造的呢。

聽了“吳石”這番話,才知道“物理”一詞竟可以追根溯源到西漢。並且還有不少前輩研究過物理學問。

便是本朝近幾十年,都出現了兩本關於物理學問的作品。

甚至那外洋夷人都有研究過物理學問。

猛然知道這些,感覺就好像世界觀都受到了不小的衝擊,震驚不已。

其實在大明,像顏良辰這等在大明報上頭回知道“物理”一詞的讀書人佔據了大多數。

因為大明大多數讀書人家裡條件都一般,讀書就是為了透過科舉改變階級和家境。

如此,很多讀書人一輩子都只讀和科舉有關的書籍,極少涉獵其他的讀物。事實上一般人也沒條件看到如《淮南子》這等古籍,甚至都未必知道其存在。

至於說近幾十年所出現的作品,除非那種很有名的,流通頗廣的,否則要知道該作品並拜讀就只能靠緣分。

這其實也是科舉制度在明清發展到巔峰後顯露出來的一大弊端。

讓絕大多數讀書人,一輩子的時間、精力都耗在四書五經和八股文上,無法學習到其他實用學問不說,見識也變得很狹隘。

這種制度固然能從上億人中選拔出一些極為優秀的人做官,但卻難以湧現大批的、各行各業的人才。

而少數優秀的、見識受到限制的人才是難以推動社會大變革的,唯有大批的、各類的人才一起發力,才能改天換地。

可以說,科舉制度應算是阻礙神州發生大變革、邁入近代社會的原因之一。

當然,科舉制度也是有不少優點的——令社會穩定、令傳承綿延有序、給予底層改變命運的機會,等等···

顏良辰等回過神來,還想再問“吳石”更多關於物理學問的事,便見一錦衣中年男子走了進來,衝“吳石”道:“密之啊,你回南京不來信讓我們迎接就罷了,怎麼還會到這種路邊茶鋪中飲茶?”

這話頓時讓茶鋪老闆和幾個秀才都不高興了。

老闆不願得罪人,就沒吭聲。

幾個秀才卻不在乎,其中一位較年輕的出聲道:“在路邊茶鋪飲茶怎麼了?你莫以為有些身家,就看不起吾等!”

中年男子愕然,雖沒有爭辯,而是拱手道:“鄙人一時說錯了話,還請幾位朋友見諒。”

說完就對“吳石”道:“密之,今日恰好我和朝宗、闢疆三個在秦淮畫舫小聚,你便隨我一起去坐坐吧?”

“也好。”

“吳石”點頭,隨即就結賬,跟著錦衣中年離開了這茶鋪。

這時,顏良辰才後知後覺地道:“方才那人提到了朝宗、闢疆,又稱呼這吳石為密之,豈不正是復社四公子中三位的字?”

其他人也反應過來。

“字密之,莫非這吳石用的是假名,其實是那方以智?!”

“若是方以智,就難怪學士如此淵博了。不過他怎麼一副遊商打扮,且才到南京的樣子?”

“這你竟然不知道?據說那奸臣阮大鉞因方以智是復社中人,懷疑其為《留都防亂公揭》主謀,便以其在北京為闖賊攻陷後未殉國為由,將其列為‘從逆六等’中的第五等緝捕。據說沒有拿到人,讓方以智跑了。”

“原來如此。”其餘人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