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秀才與舉人,物理來源考(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然承自舊日科舉內容的文科所取舉人名額佔據多數,新增的理科只佔三分之一,卻已經是個相當大的比例了。
須知,這畢竟是科舉鄉試的第一次改革,若見成效,之後改革必然會加深。
如果說在舉人名額上,朝廷對理科偏愛還不明顯的話,那麼將理科鄉試資格下放到童生,便是極大的偏愛了。
想一想,考取文科舉人需要先透過縣試、府試、院試成為秀才,才能參加秋闈(鄉試)。而理科只需透過縣試、府試,成為童生,便可參加秋闈。
免了一道考試,就意味著多出了不少獲取名額的機會。
這樣一來,必然有不少人認為這條路是捷徑,從而選擇參加理科鄉試。
不過大明報上也說了,理科鄉試參與資格下放到童生只是暫時的,主要是希望從讀書人中選拔更多理科人才,故在三五屆後,可能便會取消。
看到這裡,宋獻策不禁笑著評論起來,“別說三五屆才取消,便是一兩屆,底下的那些讀書人也會爭破腦袋。”
昔年宋獻策作為江湖術士遊歷四方,見識過許多地方的風俗人情,深深瞭解大明百姓對待科舉的態度。
而科舉中最讓百姓關注的其實並非取進士的會試,而是取舉人的鄉試。
這點從兩大考試的另一名稱上便可見一般——會試一般在每年二月舉行,稱春闈;鄉試則在每年八月舉行,稱秋闈。
之所以百姓更關注秋闈,是因為讀書人唯有成為舉人,才算是平民百姓一舉跨越到特權階級。
大明對秀才、舉人待遇兩百多年來多有更改,至近幾十年,因為秀才越來越多,待遇已大不如初。
大明秀才三等(廩膳生、增廣生、附生)中的第一等,也只不過可以免二丁徭役,每月領米六鬥、銀四兩而已。
此外便是見官不跪,訴狀可不經縣吏直呈縣官,可以辦私塾、使喚奴婢等特權。
最重要的是可以免四畝至二十畝田地的稅賦。
這待遇、特權聽著其實已經很不錯了,自家只要稍有薄產,便可以養活一家人,順帶供其讀書。
問題是,到了明朝末年,因為官府缺錢等問題,很多地方的秀才待遇根本難以落實。
可若是考上舉人就大大不同了。
首先一點,成為舉人才有做官的資格,也因此被稱為老爺。
其次,舉人可免十幾丁徭役,可免一兩百畝田地的稅賦。明朝中後期,舉人幾乎都以此特權為地主免稅、為商人帶貨避稅,大發其財。
最後,舉人擁有秀才的一切特權,甚至可以直接插手地方案件、政務,等等。
所以,讀書人唯有成為舉人,才能實現做官發財的“理想”。
如果選擇理科,更容易透過鄉試成為舉人,想必大多數讀書人都會考慮這條路。
可是,這鄉試新增的理科究竟考什麼呢?
宋獻策帶著好奇心繼續細看下去。
主要考六門學問,分別是: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
看到這裡,宋獻策眉頭直擰成個疙瘩。
文學、數學、天文地理他都能理解,可這物理、化學、生物都是什麼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