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新政試點範圍恐怕還要再縮小。”

武英殿中,內閣首輔袁繼鹹起身對朱媺娖一揖,不緊不慢地說道。

“臣等這些日子梳理各部及南直隸諸府事務,發現百廢待興,需用人、用錢糧之處甚多,實不易上來便在整個南直隸範圍內推行新政。”

今已是六月七日,距離朱媺娖登基過去了十日,距離她當初議定內閣十部及三院更是過去了半月有餘。

可新政的推行,除了朝廷各部門名稱有所變動,在地方上的落實卻連個頭都沒開。

得知這一情況,朱媺娖很不滿,便將閣臣都召集到武英殿開會詢問。

卻不想袁繼鹹如此作答。

朱媺娖到底只有十六歲,聞此言不禁有些生氣,卻沒表現出來,反問道:“那首輔以為新政試行當縮小到哪一範圍呢?”

袁繼鹹道:“可先在應天府試行三個月,試錯糾正,若無太大問題,再推行到南直隸及重慶。

之後觀效一至三年,再決定下一步的推廣範圍。”

聽了這話,朱媺娖心中怒意稍減。

先將範圍縮小到應天府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如今受朝廷實際控制的也就南直隸、四川、重慶、貴州、江西、湖廣。

如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朝廷只能做到半控制。

對於這幾處而言,若朝廷政令無礙於地方勢力的利益,他們應是不介意應付一下,做些面子上的功夫。

可一旦朝廷政令妨礙到了地方勢力的利益,他們多半會陰奉陽違,甚至可能明著跟朝廷唱反調。

至於這個他們是誰,朱媺娖也難以甄別——這才是最大的麻煩。

地方上計程車紳、地主、商賈肯定是有的,也能有相當部分官吏,甚至還可能有平民百姓。

當然,最具代表性的還是相當一部分具備了軍閥性質的官軍···

深吸了口氣,朱媺娖決定再忍一忍,多一些耐心。

“好,就先在應天府試行新政。”朱媺娖掃視著幾位閣臣,尤其是袁繼鹹、馬士英,“朕希望諸卿明白,今朕得天賜神通往來後世,不僅於大明而言是萬載難逢的強盛良機,便是諸卿亦可名傳千古。

只是,究竟留下的是美名,還是罵名,就得看諸卿的選擇了。”

七位閣臣聽了這番話,是既振奮又忐忑。

全體起身作揖道:“臣等必盡心竭力輔佐陛下!”

朱媺娖道:“表態的話說一遍就夠了,朕希望看到諸卿的實際行動。

七日之內,朕至少要看到財政部、巡警部的新政在江寧、上元兩縣展開。

一月內,要在應天府八個縣全部落實!”

“臣等遵旨!”

閣臣們離開後,又有法務院三位主要官員應詔前來。

“參見陛下!”

“平身。”

“謝陛下。”

除了法務院院正(從二品)王應熊,另兩位分別是法務院院副(從三品)李永茂,最高法院院長(從三品)劉光鬥。

說起來,朱媺娖也是手下一時無人可用,才矮子裡面拔將軍,選了這三位。

王應熊就不多說了,就是朱媺娖的傀儡。

李永茂則屬於超擢。

此人1601年生,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之後做過行人、知縣、兵科給事中等。

去年參與了擁立福王之事,因此在弘光朝被授為兵部郎中(正五品)。

後世又出任過隆武朝兵部侍郎、永曆朝禮部尚書兼閣臣。

清軍佔領廣州後,李永茂雖未繼續扛清,卻也沒降清,而是隱匿山中,不久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