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清軍一直摸不清楚大員陳軍究竟有多少兵力。

但兩省的軍政大員卻一致公認,東南陳軍的主力數量應當不會少於兩萬人,加上水軍,還有陳軍那已經全天下皆知道的守備軍力,全軍數量多半能逼近四萬人大關。

這是一個讓閩粵乃至江浙省份都感覺到很棘手的數字。

四萬水陸大軍,乃至兩萬朝上的精銳戰兵,這能做的事情不要太多了。

所以東南沿海各省的兵力根本不敢肆無忌憚的拉到長江一線,所有人都敢肯定,只要自家省裡的主力部隊開走,那些陳軍必然會大肆的攻城掠地。

就憑主力去後的一些民團練勇,以及半火器化的二三線綠營,那些陳軍是所向無敵的。而攻城對於他們來說就更簡單了,只需將大炮拉到城下,然後便可以輕鬆擊破清軍分兵駐守的各座城池。那樣一來東南各省全都不得安寧,老家都不穩了,幾省開出去的大軍還能穩得住嗎?

這事兒看看保定一戰裡八旗兵是怎麼不戰而垮的就知道了。

而只要這麼一想下來,幾省的軍政大員們就是心煩意亂。

一年時間了,江南還半點壓力都沒給過江北,大量的兵力被拖在本省,難道就要一直被動的捱打,捱到陳軍整頓妥當了,出兵江南嗎?

這事兒他們不止自己想,還已經在跟手下人想,甚至都有人把難題直接拋給中央了。那時候還是乾隆在位的時候,而清廷又能有什麼法子呢?

他們倒是想叫東南各省的兵力把自己老家扔了來打江北,但這不現實不說,還很難贏。

長江水路都盡數在陳軍的掌控下呢。

所以全都沒有對策,只能任由閩地不停的打爛仗了。

數千裡海疆處處示警、無一寧日,大家從一開始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到慢慢的全都適應了。

很多人都已經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一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念想,以至於更多明眼人覺得這大青果吃棗藥丸。

所以整個東南一年多來就一直處在如此一片詭異的氣氛中。

在這種猶豫糾結兼患得患失的情況下,趙亮讓銀行發行的債券價值,於江南行情是一路走高。

越來越多的地方豪門大戶對滿清喪失了信心,尤其是北方京城易手和乾隆死訊傳來之後,數千裡錦繡江山在一片哭聲的同時,各地的走私和暗通陳軍的行為就更放膽了。

甚至都出現了陳軍上岸來,不放一槍一炮,而地方官乖乖的籌集一批物質交到對方手中,當做犒勞的情況。這都能算是一種這種明目張膽的勾結勾搭了。

但各省的軍政大員又能如何呢?

地方官守土有責的規矩,也早就被大清的文武們扔到九霄雲天外了。

而哪怕是對滿清再忠誠的八旗權貴們,也只能一邊看著,一邊暗自痛心著。

而至於軍中將領跟陳軍有沒有暗通曲款,呵呵,說沒有大家也不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