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漳浦之戰結束沒幾天,陳軍直接出現在了福州外海,先拿下了琅岐嶼,作為船隊的停泊依靠,然後大軍登陸閩江南岸的長樂。

就跟清軍想要發狠,需先拿下了漳浦,然後再能去打雲霄廳一樣,陳軍發狠,要打福州城池,那也需要先拿下長樂,然後再想方設法的渡過閩江,如此才能殺到閩縣,也就是福州府治。

原因很簡單,就跟漳州的情形一樣,閩江也被清軍密密麻麻的佈置了暗樁木排。

陳軍就算海上優勢再大,去猛攻硬打,也是下下之策。

而至於沿江的羊腸小道,側面高山如林,根本就沒法打。

而至於直接在江北的閩縣登陸,由陸路殺到福州城下,那還是一場災難。都說了高山如林麼,閩縣沿海區域到處都是山巒,人都難行,更勿圇裝備輜重了。

所以只能打閩江南岸的長樂。

而且不能從長樂挨著琅岐嶼的北線登陸,那邊是閩江口,水線太低。只能從東面面海的一邊展開登陸,然後兵分兩路,東路軍直搗南山一線,突破了後就能奔到長樂縣城了。西路軍都要走到福清縣了,經過馬厝嶺繞道長樂的西境,徹底肅清長樂之敵後,再沿著閩江一路向西。

先過大樟溪這條閩江南岸的支流,然後再攻南臺島這個閩江中的第一大島(面積142平方千米)——島上高蓋山、蝦蟆山、煙臺山等最初為江中巖島,後由閩江泥沙淤積其間連線而成。

拿下了南臺島後,陳軍的兵鋒才能真正的夠到閩江北岸的福州城。

清軍在閩省僅剩下的一些戰船也全都退回到了閩江之內,囤積於馬尾,遊蕩於閩江。這多少也是陳軍威脅福州的一個障礙。

但即便如此,陳軍之所以有一定的把握真正威脅到福州城,那還是因為南臺島島嶼周遭多沙洲、淺灘,而且陳軍殺到南臺島後,也能透過火炮封鎖閩江面。

比如後世的烏龍江大橋所在處,兩岸水面只有五六百米寬,是閩江最窄的地方之一。火炮輕鬆的就能封鎖之。而一旦清軍的戰船在南臺使不上力,陳軍就是扎木筏,都能殺到島上去。

由於一系列的不方便,陳軍光是在長樂就耽擱了四五天時間,如此等到一門門大炮在人喊馬嘶聲中被佈置好,那已經是登陸的第七天了。

在這期間,福州自始至終都沒派人來阻止他們,附近僅僅有一些遠遠窺視的斥候而已。所以長樂的戰鬥根本就沒打起來,知縣跑了,其他官兒也都跑了。

但是整個閩省卻都已經在被震動著。

誰都能看出來這是一記報復,一次再明顯不過的報復,但閩地清軍又能如何呢?

任承恩帶著幾萬人馬還在漳泉呢,福州這邊的兵力可不是很多,算上被全面武裝起來的八旗,攏共三萬來人。

但誰要以為這三萬人就能跟陳軍正面放對了,那才白痴呢。

清軍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忍受,就是迎接陳軍的蹂躪,只要保住福州就萬事大吉,其他的全不需要多想。

還在找"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免費?

百度直接搜尋: "" 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