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縣工業園,利用傍晚時分的涼爽,十幾個隸臣喊著號子,用滑輪吊將一個巨大的齒輪吊起,然後放置在水力鍛錘上。

這是扶蘇設計出的,用於鍛壓瓶蓋的粗糙器械。

至於瓶蓋的材料,則是鍍鋅的鐵皮。

鐵皮的製作簡單,燒化的鐵水倒在平面上,碾開冷卻就行了。

而鋅的製備雖然繁瑣,但其實工藝很簡單。

將挖到的鉛鋅礦加熱,鋅化為氣體向外溢位,在爐膛上加上一根銅管,彎曲導向側邊,尾端附加一個冷水槽用於降溫。

鋅蒸汽在銅管內壁凝結為鋅液,然後沿著銅管向下滑動,就得到了不是很純的鋅塊。

當然了,還有很多的鋅蒸汽直接在銅管上凝固了,等到熄火之後,鑽進去刮下來就行。

再然後,用溫度幾百度的火爐,將鋅塊融化,攪拌分離之後,就得到了雜質較少的鋅錠。

於是,當水力鍛錘的最後一個零件被安裝好之後,水渠的閥門被開啟,從灞水中引出混濁水流翻湧而出,帶動水車的旋轉,進而讓內部的鍛錘猛地下壓。

鐺!

放置在下方的鍍鋅鐵皮瞬間變形,在鐵錘和模具的雙重擠壓下,變成了扶蘇想要的樣子。

俄頃,第一批生產出的瓶蓋和玻璃罐頭全部送到了扶蘇手中。

咔。

扶蘇將瓶蓋擰上,站在他身邊的公輸軌和一眾工師,臉上全部露出了喜悅的神情。

這不僅僅是知道自己將會受到嘉獎。

重要的是能夠親自參與,並見證如此奇妙事物的產生,對他們這些當了大半輩子百工之人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自豪感。

不過扶蘇的喜悅和他們不同。

水力鍛錘什麼的,不過是蒸汽動力的降級版本,算不得什麼。

扶蘇的喜悅在於,工匠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將他的構思轉變為現實,這才是一件真正了不起的事情!

什麼是工業化,什麼是工業革命?

不是簡單的搞出來蒸汽機然後就進入了工業時代了!

促使工業革命,生產力起飛的不是水力、風力、蒸汽動力。

而是集約化的生產和流水線化的工廠模式,大大降低了崗位工人的培訓成本,技能要求,以及產品標準化後提升的產品質量。

就好像扶蘇眼前的正在鐺鐺作響的水力鍛錘。

槓桿、齒輪、大型鐵錘……林林總總,若是按照扶蘇剛穿越過來的那時候的製作方式,最少也要半年時間才能做成一臺。

而現在,在分別加工,然後總裝的生產思路下,半個多月就能做出一座擁有八個鍛錘的水力鍛壓機!

這就是扶蘇效法後世的工業生產模式,摒棄掉這一時代的師傅帶徒弟的小作坊模式,所推廣出來的新規定:

按照崗位的不同,專門培養出只需要學習某一部分技能的熟練工。

在舊有模式下,以培養一個製陶工人為例,學徒工需要從如何尋找合適的陶土開始學起,直到學會製作陶坯,掌握燒窯的火候。

這一整套技術學下來,即便是師傅願意傾囊相授,最少也要學上三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