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隴西郡守李信(第2/2頁)
章節報錯
值得一提的,是羽林軍中所教習的字,並不是小篆,而是御史程邈所做的隸書。
秦朝時期隨著毛筆取代刻刀,布帛和竹簡取代了獸骨和金屬後,發現用於刻字的‘大篆,小篆’並不適合毛筆書寫。
大篆的筆畫過多,小篆用毛筆書寫存在辨認不易的問題,而且小篆的尚圓寫法不適合毛筆。
所以在秦滅六國之後,雖然用小篆取代了六國的文字,卻大多是一種政治象徵作用,並沒有什麼統一不同種類文字,以深謀遠慮的加強內部交流,防止文化分裂的想法。
因為這在秦人看來,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你想分裂,問過額的秦劍沒有?
而在扶蘇的日常批閱奏摺時,除了一幫‘老秦人’還在用小篆之外,大多數官吏所書寫的文字,都是隸書。
聽著扶蘇的講解,李信點點頭,覺得這種教學方式他似乎在哪裡見過。
哦,對了,白天在藍田工業園的時候,那裡的匠人們好像也是如此。
工師做指導,老匠帶新匠!
扶蘇說完,問道:“關於朕在羌人之地設金城郡之事,郡守有何看法?”
李信猶豫了一下,說道:“難!卻也不難!”
扶蘇有些差異,問道:“說說看,難在何處。”
李信邊思索邊說道:“憑藉我秦軍戰力,擊潰驅散羌人不難,難的是,如何在那裡快速定居下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羌人遊牧,看重的牲畜財物,而不是到處都有的草原。所以他們在被擊退之後,並不會拼死奪地。”
“再加上陛下所做之蜂窩煤、水泥、磚頭等物,建造定居點不難,有了抽水車,排幹沼澤也不難。”
“難點在於,十年之內,金城郡的糧食只怕全要從關中調撥,無法自給自足!”
扶蘇皺著眉頭問道:“排幹沼澤,灘塗肥沃之地就是良田,為何還要從關中撥糧?”
李信拱拱手說道:“陛下久居深宮,對於農耕之事有所不知。”
“野外開荒,不同於拋荒之地的拓荒。單說一點,沒有大量的耕牛,僅憑藉人力要想開墾萬畝農田,只怕先要累死萬人!”
“而且,要墾荒地,必須先平整土地,修建溝渠,否則夏季暴雨,雨水從高處衝下,必然將農田衝個七零八落,僥倖不死的禾苗,也活不長。”
“至於肥田,以及防止野獸糟蹋莊稼,則不是什麼難事……”
扶蘇聽著李信所說,心中反而對於在金城郡開荒有了信心。
當然,並不是因為開荒累死的不是他。
而是李信所說,開墾荒地的難點,在於用牛犁地,和平整土地。
作為一名鍵盤王者,對於耕田的工具,他還是略懂一二的,比如現在正在大量製造的曲轅犁和耬車。
唯一不能解決的,就是耕牛。
因為就耕牛而言,關中地區也很缺啊,要是將耕牛調往金城郡,只怕就是‘赳赳老秦,共破咸陽’了……
至於草原上的牛以及羌人的犛牛,用於拉車還行,並不適合成為耕牛。
因為拉犁的技巧,是小牛從老牛身上學來,然後再由農民一點點調教出來的。
不是什麼牛都可以直接拿來當耕牛用的。
不過既然沒有耕牛可用,為什麼不換一個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