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馬耕!

隴西軍中並不缺少駑馬,遊牧的羌人就更不用說了。

扶蘇知道一種適合馬用的耕犁,就是十八世紀時英國人發明的‘鏵式犁’。

其特點就是不僅僅能耕地,而且還能同時翻地,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用鐵來打造犁刀等關鍵部位,甚至是用全鐵質的犁。

這也是扶蘇並沒有在一開始就複製鏵式犁的原因。

大部分材質為木頭的曲轅犁可以人、牛兩用,鐵質的鏵式犁則需要多頭牲畜拉動,如果用人力的話,會死人的!

扶蘇邊聽著李信說話,邊拿出一張草紙在上面寫寫畫畫。

片刻之後,鏵式犁的草圖就躍然紙上了。

不過,這只是初稿,後續還需要在腦海中建模,畫出更加詳細的,包含各部位比例的設計圖。

之後就是做樣品,然後根據實驗結果繼續修改。

從初稿到最終完成一個勉強能用的成品,少則四五次,多則十餘次。

李承從門外走來,先是和李信相視一笑,然後拱手說道:“陛下,眾位大臣都到齊了。”

扶蘇將草紙收回木匣,向李信點頭說道:“你們先過去吧,朕更衣後就來。”

“喏!”

……

半個時辰之後,上林苑一座雕樑畫棟的宮殿之內。

交頭接耳聊著閒篇的大臣們,突然聽到了門外傳來的鐘鼓之聲。

緊接著,一隊身材魁梧的中郎手持長戟走入,在宮殿正中隔開了一條甬道。

“警——”

在中郎們的齊聲高呼中,扶蘇頭戴通天冠,身穿玄衣纁[xūn]裳,手按長劍走入殿中。

“拜見陛下!”

自左右丞相以下,一眾大臣站起後,正正衣冠,拱手下拜。

“平身。”

“謝陛下!”

扶蘇坐下之後,中郎們列隊走向大殿周邊,尚食令帶人開始在大臣們的條案之上擺上食物。

正式的宴會則嚴格按照禮儀,天子天子食太牢,牛、羊、豕(豬)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當然,在這種檔次的宴會上,只有卿以上的官員參加。

為了加速麵食的傳播,晚宴的選單由扶蘇親自制定。

在不改變規矩的情況下,增加了三種不同口味的麵條:缺工少料版蘑菇肉丁打滷麵,極簡版岐山臊子面,肉多面少版羊肉燴麵。

後世常說,小麥麵粉的推廣受限,是因為石磨造價高昂。

可在扶蘇看來,並不是這樣的。

即便是後世人們生活富裕了,也沒見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石磨啊!

一里(村)公用一臺石磨不可以嗎?

所謂的麵食推廣受限,主要原因就是人們的飲食習慣。

對於將‘吃’刻近民族基因中的大吃貨帝國來說,製作食物的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