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臺宮,扶蘇坐在高高的帝座之上,微微喘著粗氣。

並非生氣,而只是單純累的。

秦國,乃至於後世漢朝的首都,是由屬於皇帝的宮殿群組成的城市。

比如此時的咸陽,是孝公時令商鞅在渭北咸陽塬建渭城,修宮室作為都城。

惠文王時,取岐、雍巨材,新作宮室,使咸陽城的規模‘南臨渭,北逾涇’。

昭襄王時,市肆跨過渭河,擴張到了南岸,還在渭河上架設了橫橋,章臺宮等離宮別館也陸續建成。

到了始皇帝登基之後,他不知道從哪個犄角旮旯裡翻出了一卷竹簡,上面記載著楚國曾經修建過一座離宮,章華臺。

據竹簡中描寫章華臺‘臺高10丈,基廣15丈’,壯麗無比,號稱天下第一臺。

事情壞就壞在這句天下第一上了。

於是那個胖子本著‘額滴額滴全是額滴’,以及什麼都要大的原則,開始重修章臺宮。

現如今的章臺宮臺高十二丈,基廣20丈,比傳說中的章華臺大了不止一圈!

章華臺號稱三休臺,是因為體力不好的大臣在登上章華臺之時需要中途休息三次。

扶蘇覺得,當年荊軻刺秦王時,要是安排荊軻等人在這裡獻圖,肯定不會有秦王繞柱這種事!

傳說中,荊軻的副手秦武陽之所以掉鏈子,固然有被秦軍陣仗嚇破了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咸陽宮太他喵的高了,以至於還沒爬完臺階就體力不支,癱軟在地。

而荊軻之所以追不上那個胖子,不僅僅是因為那是個靈活的胖子,其實也是因為爬樓梯太累了!

在扶蘇坐在帝座上喘息的時候,臺下的張湯等人則撅著屁股趴在地面上分揀著一大堆黍米。

這是從上黨郡羊頭山取回的黍米,除了吃這一屬性之外。

這些黍米還是確定度量衡的工具!

挑除其中個頭大的和個頭小的,剩下的大小均勻的黍米,首尾相連排列,一百粒正好是一尺長,既23.2厘米。

這一資料,即便是後世測量,也同樣相差不大!

扶蘇要做的,就是重新校準度量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上馬大工程,光靠工師的經驗可不行。

不過扶蘇暫時並不打算重新修訂度量衡,比如將一尺細分為232份,確定毫米,進而確定出厘米和米。

然後在此基礎上,利用水這一基本恆定的物質,確定出千克等重量單位。

其主要難點,在於治吏!

扶蘇記得,他參觀後世博物館的時候,曾經見到過相同年代出圖的度量衡工具,但它們之間的單位並不恆定。

歸其原因,就是國家基層的吏員亦或是中央朝廷在搗鬼!

透過製作遠比實際標定更大的量具,就可以在收糧食賦稅之時,多搜刮些民脂民膏。

至於多收的,扶蘇覺得應該是到不了皇帝手裡。

不過這些小手段到了明清之後就基本沒有了,這倒並不是他們良心發現,哀民生之多艱。

而是發明了更加高效的盤剝手段。

淋尖踢斛!

火耗歸私!

扶蘇覺得新度量衡不急著向全國推廣,可以再等等。

畢竟道家常言,治大國如烹小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