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邊,鄭國在兩名身高力大的侍從攙扶下,緩緩向扶蘇走來。

韓國之間諜,卻為敵人建立了萬世之功的鄭國,如今已經是黃土埋過了胸膛的老人了。

曾經昂揚挺直的身軀已經有些佝僂,濃黑茂密的頭髮,已變得雪白而稀疏,乾枯的臉龐像數九寒冬的蠟梅枝幹,皺紋深刻而糾結。

扶蘇轉頭看過去,在心中長嘆一聲,只盼望他能夠迷途知返,善始善終。

繼而扶蘇的目光穿過鄭國,看向在軍隊護衛中的右丞相、御史大夫車駕,嘴角顯露出意味深長的神情。

無膽鼠輩!朕把咸陽都給你們讓出來了,居然什麼也不做……扶蘇微微搖頭,對他們的警惕之心越發強烈了。

這些人都在等待,等待著他出錯,然後一劍封喉,再不給他還手的機會!

就像一把上了弦的強弩,引而不發才讓人毛骨悚然!

扶蘇收回目光,伸手製止了鄭國的下拜,直接說道:“朕想要沿著渭水修建一條運河,不知治粟內史有何看法?”

鄭國略微思索了一下,問道:“不知陛下要如何修?”

扶蘇用腳在地上比劃了兩下,說道:“運河分為兩段,一段從咸陽連通函谷關,另一端從陳倉連線咸陽。”

扶蘇比劃的連線函谷關的運河,大致就是後世的廣通渠。

而從陳倉到咸陽的運河,方便將蜀郡、漢中的物資沿褒斜道或故道運往陳倉,然後順流而下直接送到咸陽。

至於為什麼不直接利用渭水開展航運,則主要因為渭水泥沙含量大,水文情況複雜,修建碼頭的費用過高。

而與此同時,渭河旁邊是非常平坦的平原,土層深厚,土質細膩,而且有華山、秦嶺附近的河流補充水源,修運河的難度非常低,可以說是挖條溝就可以開船。

在扶蘇的記憶中,即便是後世的京杭大運河,經過天然湖泊也要用一條堤塘把運河隔離出來,就是因為天然水域環境複雜,後期的維護費用會很高。

鄭國凝視良久,輕聲問道:“不知陛下準備用多少時間修好這兩條運河?”

扶蘇伸出兩根手指:“兩年之內修好從咸陽到函谷關的運河,五年之內修好從陳倉到咸陽的運河!”

他可不是後世的隋煬帝,瘋狂趕工期。

考慮到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所以後世裡開車一天來回的距離,扶蘇準備用七年的時間來完成。

而之所先修咸陽到函谷的運河,則是預防萬一天下事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方便從咸陽運糧運兵,重新打一場統一戰爭!

如果戰爭沒有爆發,運河也不會用不上。

在火車沒有普及的年代,即便是沿著運河逆流而上,運輸物資的費用也比陸路便宜。

而且運河一旦貫通,沿河的旱田瞬間化身水澆田,同樣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這是函谷方向的運河,至於陳倉方向的運河,一則用來準運巴蜀漢中的物資,二來也可以方便開發咸陽以西的礦藏資源。

就像之前所說,渭水已經不適合通航,陸路運輸費用太高。

所以扶蘇一直沒有讓人去開挖陳倉附近的礦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