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鄉起義為什麼能席捲山東六國,就是因為秦國在統一之後,除了當地的郡縣長官之外,其他的官僚依然沿用了六國遺留的舊吏。

扶蘇在翻看了存檔的上計文獻之後,發現後世裡常說的統一度量衡,也只停留在了官方的詔書上。

山東六國的大多數地方,依然沿用著六國固有的度量衡!

也因此而引發的賦稅問題,讓本就不平靜的山東六國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火藥桶!

比如後世裡文獻中常說的,‘田租口賦鹽鐵之稅二十倍與古’,‘泰半之賦’……

這一切在山東六國故地都是真實存在的!

歸其原因,還是度量衡的混亂造成的。

比如扶蘇看到的上計檔案中,咸陽以北的雲陽縣有一農戶,交的租稅為九十七石六鬥粟米。

因為中下田都有,所以平均下來每畝田向朝廷交了一石半的粟米。

而當年魏國的李悝有過調查,五口之家種百畝田,每畝的產量正巧是一石半!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樣計算的話,雲陽縣的農戶去年什麼也沒有剩下!

所以,暴秦啊!

但魏國的度量衡,源自於周王室,一畝田長度為一百步。

秦國的商鞅變法後,每戶百畝授田,每畝田長約兩百四十步!

加上這些年鐵器和農耕技巧的進步,秦人擁有的田畝面積是魏人的一倍,雖然收的賦稅還是很重,但卻可以勉強度日。

如果按照同樣的方式去收魏人的稅呢?

這就是朝廷在把他往絕路上逼!

關中地區因為是秦國舊有之地,所以有充足的吏員去監督收稅。

衡器每年校準,收稅現場還有‘監者’,防止收租時的舞弊現象,之後還有‘刻所’的吏員負責驗收,在質、量上進行考核。

最後才是顆粒歸倉。

聽起來很美好是吧?

但即便是到了後世,糧站收糧的具體情況如何,就見仁見智了……

所以韓非才會瘋狂強調‘故明君治吏不治民’。

作為昔日韓國的宗室旁支,韓非大概見慣了人情冷暖、勾心鬥角,尤其是和他親身接觸過得那些小吏。

扶蘇看著下方忙碌中的張蒼,突然覺得他似乎比自己上次見到時,粗了一圈。

嗯,他身上的官服貌似要重新定製了……

扶蘇微笑搖頭,招手將公輸軌叫了過來。

“朕要的一百把貫虹刀可打造好了?”

公輸軌站在丹陛之下拱手說道:“回稟陛下,截止前日,一百把貫虹刀已經全部製作完成。臣這次來,特意攜帶了一把請陛下檢驗!”

扶蘇點點頭,一名內侍急趨而出,旋即捧著一把長刀走了進來。

這是一把在現有的環首刀基礎上改進而成,刀身狹直,刀柄長約一尺,方便雙手持握。

其實扶蘇本來想將它命名為繡春刀的,但考慮到老朱家有專利,所以就命名為貫虹刀,取長虹貫日之意!

至於交給誰用,自然無需多言。

ps:有關黍米和度量衡的內容,來源於《山西羊頭山黍樣實測度量衡標準考》,作者趙曉軍。

pps:感謝‘我心漫漫’、‘書友2016……9437’的月票!(?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