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修好之後,那裡的石灰礦和煤礦就可以大力開發了。

重點則是煤礦,煤炭不僅可以運送到咸陽附近的工業區,更可以改變雍城秦人的生活習慣。

渭水為什麼泥沙含量爆表,就是因為自西周開始,人們在渭水流域上游的聚居和迅猛發展,造成了渭水流域特別是上游水土流失的加劇,使得渭水變得渾濁起來。

追究其主要原因,則是因為對於燃料的需求,導致了大量植被的破壞。

後世裡之所以很多地方變得青山綠水起來,就是因為用電、天然氣或煤炭等能源,代替了木柴。

扶蘇清楚記得,杜甫曾有一首詩寫道:濁涇清渭何當分。

這是因為唐朝年間的人口大量集中在了涇水上游,導致涇水變得渾濁而渭水清澈。

涇渭兩水的清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類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

現在既然不能把渭水上游的人口遷走,那麼就只能讓他們換一種生活方式了。

富人用大塊煤,窮人買點混雜著黃土的煤粉回家做成蜂窩煤,一樣用!

鄭國大致估算了一下修運河的資料,勸諫道:“陛下想過沒有,修建運河勢必要徵發大量徭役,而今春耕在即,若是此時動工……”

扶蘇笑著搖搖頭,打斷鄭國的話說道:“其一,不是徵發徭役,而是按照改造蘭池宮的方式,招募工人。”

“其二,今年關中地區多是種植冬小麥,不如往年一般春耕繁重,最初的重活由男丁完成,之後的除草除蟲工作,婦孺即可!”

“其三,朕不急於一時,兩年時間修一條可供通航載貨量數百石的船隻的運河就行!”

扶蘇記得隋朝年間修廣通渠的時候,帶隊的是當時有名的工程學家宇文愷,因此只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搞定了一條三百多里的運河。

當然了,後世的廣通渠是在漢代漕渠的基礎上開浚的,所以扶蘇才會把時間放寬至兩年!

鄭國聽完扶蘇所說,不由點頭說道:“陛下面面俱到,頗有先皇帝繼位之初的風采,倒是臣老了,跟不上陛下的腳步咯……”

既然如此,那你何不上奏疏告老還鄉……扶蘇在心中吐槽,強忍著沒有脫口而出。

看著鄭國顫顫巍巍遠去的背影,扶蘇略微搖頭,要不是看在他有修建鄭國渠的經驗,扶蘇只會將決議詔命下發到治粟內史府,讓他們按照計劃給工地調撥糧食。

只是要修渠,就不能只是依靠經驗主義。

畢竟後世編纂的一部《中國水利史》中, 出現最為頻繁的,就是‘水不通’、‘不能通’……

嗯,是時候攀一攀科技樹了……扶蘇略微沉吟,轉身對侍立在身後的韓讓說道:

“讓她們先回蘭池宮吧,召御史中丞張蒼,將作少府公輸軌章臺宮見駕!”

“另外,命太官丞欒步準備一石黍米送過來!”

“還有,命他們把推薦票投了!”

ps:感謝‘浮雲’、‘懂王’、‘曾有布衣闖大荒’的打賞!?(′???`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