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改良幣制(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不就是大秦版的‘劣幣驅逐良幣’嗎?姚賈懂得還挺多……扶蘇端坐在案几之後,靜靜聽著蒙毅和姚賈各自引經據典互懟。
姚賈所說的也有幾分道理,在秦律之下,官錢和假幣的幣值一樣,有相同的購買力。
如果朝廷不對假幣加以控制,大家就會把成色好的官錢藏在家裡,拿著假幣出去交易,久而久之,市場上流通的就都是假幣。
鑄幣這件事情,本質是朝廷賺取鑄幣的物料成本與幣值之間的利差。
比如現在秦國的半兩錢,每鑄造一百個秦半兩,所需的成本為三十多錢,這剩下的六十多錢,就是鑄幣的利潤。
私鑄銅幣等於印假鈔,是在侵吞國家的鑄幣利潤。
後世裡某亭長為了解決金融危機,直接大規模鑄造了三銖錢,大小和榆錢(榆樹的果實)差不多,又輕又薄,也被稱為莢錢。
這樣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和後世的常公有一拼!
再加上當時漢朝是個小政府,對於地方豪強以及諸侯王幾乎沒有什麼掌控力,反正也管不了,乾脆就放手不管,無論是誰,都可以鑄錢!
由此產生了漢朝初年轟轟烈烈的全民鑄幣運動。
最瘋狂的時候,民間甚至出現了一銖錢!
這種錢需要小心拿好,因為一旦掉到地上,就找不到了……
海量的劣幣迅速把物價推高到天際,不過比大萌擦屁股都嫌硬的寶鈔稍微好一點。
這是因為哪怕莢錢再小,但畢竟是貴重金屬,無非是買一石粟米需要萬錢罷了!
嗯,常公微笑點頭,表示學到了……
這樣的局面出現後,即便是已經躺平了的小政府也無法容忍,所以呂雉下令重新將鑄幣權收歸國有。
但就像是馬大鬍子所說,只要有有了100%的利潤,就會使人不惜甘冒法律的風險,有了300%的利潤,就使人甘願犯罪,甚至絞首的風險。
而《漢書》中也有同樣的說法,令禁鑄錢,則錢必重;重則其利深,盜鑄如雲而起,棄市之罪,不足以禁矣。
據說當時偽造錢幣被朝廷抓住的,就有三百萬人以上!
於是後來的漢文帝一把將桌子掀了:反正鑄幣利潤也到不了我手裡,乾脆再次下放鑄幣權,反正朝廷可以透過稅收的手段,重新把錢搞到手!
所以漢朝前期主要流通的,是吳王劉濞和鄧通所鑄的錢幣。
前者礦裡有家發行量大, 後者以質地為人信賴。
也因此,後面的七國之亂以財大氣粗的吳王為主……
這樣混亂的局面,直到辣個男人出現之後,才得以全面扭轉!
所以這就是穿越者的優勢,很多困擾當時人幾十年才得以解決的問題,扶蘇都可以一步到胃(劃掉),一步到位的解決!
扶蘇看著分成幾派爭論不休的大臣們,輕輕咳嗽了一聲,制止了他們的吵吵嚷嚷。
他旋即伸手向韓讓示意了一下,後者立刻掀開了一名內侍手中的另一個托盤。
托盤的正中心,擺放著十二枚金燦燦的銅錢。
ps:感謝‘鹹魚嘟嘟嚕’、‘風一豪’的月票!(`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