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涼州 第一百零三章 魯肅上洛(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垕為他解釋,去歲的戰爭使得中原士族多有損失,這些士族為了轉移損失便增加了對手中農奴的剝削,很多農奴實在活不下去只能當了逃奴,成為流民。能來到雒陽的流民還是身體好、距離近的,如今中原各地還不知道是什麼景象。
然後王垕又說了一大堆,什麼現在司隸百廢待興,又在加大工業產業的比重,需要大量產業工人,否則也吸收不了如此多的流民。
但魯肅一時有些沉默,沒有聽清王垕後面的話。他剛剛穿越了整個中原,中原士族是什麼樣子他這個前地方豪族再清楚不過。
還好江東和中原不同,田地產出更多,而人口相對稀少,暫時還不會出現這種事情。
可魯肅心中也有些提防,如果孫氏真的在南方建國,幾十年後,人口繁衍,土地供應不足,會不會也發生中原這種明明有糧食,百姓卻沒有飯吃的事情,把希望寄託在士族的道德上可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於是魯肅又和王垕講述了很多關於士族的話題,結果讓魯肅吃驚,王垕對大漢士族的評價是如此之低,甚至魯肅有一種錯覺,王垕想要消滅士族這個階層。
這怎麼可能?
沒有了士,國家由誰來治理?又有誰去配合朝廷官員管理地方?
更關鍵的,王垕的這種想法難道曹操、荀彧會不知道嗎?他們都是士啊!!!
帶著這種疑問,魯肅抵達了雒陽。
由於兩人趕路速度不快,他們抵達雒陽時已經是九月十二,大漢第二次科舉考試的會試前日便已舉行,有超過兩萬名來自大漢各地的考生參加了會試。
還好朝廷提前放出話,這次能透過第一輪考試並獲得舉人資格者將會遠超去歲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但相應,為了保證參加殿試者都是舉人中的精英,在正式殿試之前還將加試一場。
這加試的第二場考試由於只有舉人才能參加逐漸被人們口傳為舉試,它的第一名坊間戲傳都叫舉元。
可能是這個名字不太好聽,到了九月十二,也就是魯肅、王垕進入雒陽的這一天,尚書檯、太常和霸府聯合出了一張公告,規範了舉試的名字,但稱舉試第一名為中元,取中間那場考試頭名之意。
話說現在雒陽朝廷每月頒發的詔書數量是遠超以往,有時一日就會頒發七八道詔書,由此還誕生了一個名為讀詔郎新職業,一些識字的流民被朝廷安排在各個城門的佈告欄前專門給那些不識字的人誦讀佈告上的內容。
魯肅剛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還覺得古怪,什麼時候不識字的黔首也需要知曉國家大事了?他心中好奇便湊到了佈告欄前,想要聽看看這麼多人都擠在一起聽什麼。
一箇中年讀詔郎正在誦讀詔書,幾十個人安安靜靜的聽他誦讀,一點多餘的聲音都沒有。
魯肅聽了一段,讀詔郎朗讀的這張佈告竟然是雒陽及周邊各縣近日糧價,他還發現雒陽的糧價要比中原乃至物資豐饒的江東都要便宜一些。
王垕也湊了過來,魯肅趁機問到:“厚土,為何雒陽的糧價如此之低?”
王垕笑著為他解釋道:“朝廷最近重新設立了平準司,如果市場上糧食多,價格低,就用銀錢買入糧食,如果糧食少,價格高,就大量拋售糧食。如此一來,糧價便會平衡在一個合理的區間之中。長此以往,那些糧商、豪族就無法透過囤積糧食謀利,百姓也可養活自己,不用再賣兒賣女,起到一個穩定民心的作用。”
魯肅出身豪族,知道這個方法的優點,但又憂心道:“可如此一來朝廷就惡了士族啊。再說若是有人在司隸大肆買入糧食運送到中原、河北販賣賺取差價又當如何?”
王垕嘿嘿一笑:“子敬勿要說笑,你是覺得校室府的密探全是廢物,還是覺得大司馬的劍不夠鋒利?再說了,能幹出跨越州府倒賣糧食者又會是誰?我還恨不得這些人不長眼自己跳出來呢。”
————
三國小知識:
1、漢承秦制,除了呂后時期大肆收過一段時間商稅,玩過所謂的原始市場經濟,基本上整個大漢四百年徵收的商稅都專指市稅。反倒是到了漢末,因為連年征戰,各地都在收關稅,導致關東的物品運到關內往往會溢價數倍。
2、哈哈哈,沒想到吧?暗恥又騙了大家。魯肅是豪族不假,但不代表他是商人出身,為什麼每代三國志魯肅都會有和商業相關的技能啊?
3、平準制度起源於秦朝,漢承秦制,便也保留下來,但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到了漢末,更是禮儀崩壞,平準什麼的也就沒有了。